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推动中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
发布时间: 2011-02-16    作者:蔡 武    来源:光明日报 2011-0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当前中国杂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杂技艺术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作为杂技艺术资源的大国和古国,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能发展成为世界杂技艺术强国。当前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

  第一,杂技艺术本体的创新不够,重复和雷同现象较为严重。杂技的表现形式近十年来有了重大发展,主题晚会、情景剧晚会、杂技剧相继诞生,但样式大多趋同不够丰富,而且作为杂技的根本,高精尖的单个节目数量减少,杂技艺术本体的缺失和艺术生产的模仿、克隆现象较为严重,这是制约杂技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二,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演出还处在低价、低端的层面。我国杂技虽已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但我们尚未在海外演出市场中形成强大的力量和占据应有的地位。向海外输出的多为初级艺术产品或技术劳务,尚未进入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缺少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大多数杂技团体营销薄弱,对国际市场环境和运作方式不熟悉,虽然承担着辛苦的演出任务,但收入主要被外国经纪人获得。海外市场还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杂技团体竞相压价、造成报酬普遍偏低,优质演出得不到优价,演出秩序混乱,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杂技艺术各门类之间发展失衡。杂技艺术除狭义的杂技之外,还含有滑稽、魔术和马戏等门类。但我国的杂技长期只注重第一类,魔术近来随着电视节目的推广开始逐渐复苏,但高空杂技节目、滑稽、马戏、大型魔术等仍然是我国的弱项,这些门类的从业人员少,创作队伍萎缩,其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杂技的整体水平,从而影响了杂技艺术的发扬光大、杂技市场的培育和杂技团体的做强做大。

  第四,杂技基础性建设仍然不足。在演出和排练场地上,全国约有90%以上的杂技团体没有属于自己的演出场所,有些团体甚至缺乏练功场地。大型节目、高空节目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场地才能排练,许多团体受场地的制约只好望洋兴叹。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规范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造成学员普遍技巧单一、动作不规范,因训练不当造成伤残的现象时有发生。杂技演员的医疗、养老、工伤、再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有的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杂技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缺少系统研究和专门的评论人才与机构,缺少相应的研发投入,不利于杂技艺术向更高层面发展。

  当前我国杂技艺术整体状况中较为突出的这些问题,是制约杂技下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要着力关注、思考、解决的难点和重点。

  三、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格局中,在中央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同时也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期待中,中国的杂技艺术面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和广阔丰富的民族地域风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了中国杂技的繁荣发展,无论是初期最简单的技巧,还是获得国际杂技大奖的节目如《女子抖轿子》、《蓝色梦幻——绸吊》、《东方的天鹅——芭蕾对手顶》、《俏花旦——集体空竹》,还是近年涌现的精美的优秀杂技剧目,无不是深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采和精髓。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杂技艺术精品;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因素,并赋予崭新的时代风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要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共生中,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成就当代中国杂技的独特品质;要探索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中国杂技走出去,在获取丰厚报酬的同时赢得中外观众的赞誉,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独特的贡献。

  (二)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世界杂技强国之路

  杂技,这朵璀璨的艺术奇葩历来在我国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化的使者、和平友谊的使者。中国当代杂技艺术走向国际,要逐步从零散节目、单个演员演出,向品牌剧目的独立演出发展;要坚决杜绝杂技海外演出无序竞争的现象,从占有低端演出市场向占领高端、主流演出市场发展;要努力推出一批体现国家水准、代表国家形象、深受国外观众欢迎、具有市场感召力的文艺作品进入国际市场,切实增强中国杂技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杂技艺术的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从杂技大国向杂技强国迈进。

  (三)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创新和精品之路

  创新,是艺术创造的生命。要注重艺术本体的创新,这是杂技艺术创新发展的根本和核心所在;要鼓励不同艺术品种的相互借鉴,在借鉴中实现新的突破;要注重科技创新,密切跟踪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战略,要努力创作构思精巧、艺术精湛、意蕴精深、制作精美的杂技艺术精品,形成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杂技团体,以及一批艺术上有成就、市场上有销路的品牌节目和品牌剧目。

    1. 打造革命老区文化建设的典范
    2. 把握检察文化关系 发挥文化强检作用
    3. 检察文化建设当从阅读开始
    4. 以“四个全面”引领行政文化建设
    5.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文化解读
    6. 文化建设引领干部教育创新
    7. 发挥政协优势 推动周礼文化建设
    8. 文化建设是核心
    9. 94年风雨砥砺的文化建设之路
    10. 增强文化建设实效 提升司法能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