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十年来的历程,并不是企望如数家珍般的陶醉,而是为了面向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为了深化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模式,并进而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成熟的文化学理论体系。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学科的创新力。因为“学科创新力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要有创新力,显然要在这四个方面有所作为。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其出现和形成热潮,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重中之重走向文化常态,从热闹喧嚣复归平凡事态,与之休戚相关的研究,是否能够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怪圈”呢?作为一件工作,会有其自身的生存方式;而作为一项研究,也会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要达到由“学术运动”走向“学术事业”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行理性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形成个性化的研究风格,为宏伟的学术大厦构建贡献力量和智慧。但是,作为学术的追求,要有明确的指向和基本的规范,最重要的是学科意识、问题意识和学者意识,或者说是要回到学科本位、问题本位和学者本位。
(一)学科意识
所谓“学科意识”,是指从事这项研究时,要遵循学科规律,并且是为丰富和完善该学科来传承学术,创新理论。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面临着尴尬,因为对于这一学科是否存在还有不同的看法。
对此,我们也有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朝学科建设方向的追求与努力,我们怀着极大的尊重,并且期望在可见的时间真正形成学界公认的、具有独特个性和完整体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客观地评判,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建立还是一种良好的“愿景”。从我们对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要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其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和方法、学科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在目前情境下,也许“学科意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会有争议,但只要有“学术意识”,也就是不仅仅围绕着“工作概念”和“中心工作”去转圈,而是从学术视野来研究,就会有所前进和超越。
(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目前学术界的“常用词”。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谈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学术的,还是工作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应该从学术层面、学理内涵、学科规制来考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探讨。我们并不排斥对策性的回答,更要着力于学理内力的探寻。鲜活的现实生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肥田沃土。在博物馆里,在档案馆中,在图书馆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静态”的历史遗存。而唯有那种特有的文化空间,那种特定的文化生态,才可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与“动态”。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就会有新的内容、新的事项、新的材料、新的形象,就会有新的问题需要发现和研究。而且,对于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事项,经过人为的重视与保护之后,到底生存状态如何?传承人列入政府名录后,他们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与那些未列入名录的实际传承人又有什么不同?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名录,对于相同者,无论是事宜,还是技艺,都带有一定的“排他性”,也需要我们进行“跟踪性”研究。
所谓“问题意识”,不能仅仅针对中国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还应该有“世界眼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文化运动,自然也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审视。在全球范围内,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都是进行保护,但其出发点和保护重点及实施方略,有共性也有差别。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只有认真辨析,才能够在学界研究时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我们所说的“问题”,是指“真问题”,而非“伪问题”;是“真研究”,而非“假研究”,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有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