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表征
任何学术研究历程的划分,必然有其基本的标准,或是以历史时期,或是以标志性事件,或是以代表性著述,或是以其特有的个性制订新的规则。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我们称之为“学术运动”,因此,就理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状况为主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活动的实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与审视。
综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活动和保护工作,可以将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2001年至2003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起始阶段。
2004年至2006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术提升阶段,这一时期,学术论文数量由十位数,上升到百位数。论文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从法律和知识产权角度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相关领域的微观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注与认识,等等。
2007年至2010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发展阶段,并且依然保持着这种势头。这一时期,学术论文已经达到每年千位数,其数量还在不断攀升。在研究的内容方面,更为广泛和丰富,除了以往关注的论题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深层次的专业性研究,少数民族和特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逐步深化,整个学术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化和多元化。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其要点大体归结为六个方面。
(一)厘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和内涵
正如前面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才最终确立。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也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此取得共识的演变。正因为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内涵,在十年中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和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无形性)和活态性,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而其他方面的特征和内涵,则有不同的表述。
(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做了全面的探讨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首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其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举措。
再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联密切的开发利用问题,也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
(四)关注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承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因而,重视传承人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诉求。只有不断的传承,才能使口传心授式的技艺,使民族文化的根祗和人类精神的记忆成为永久的财富。对于传承问题与传承人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注和关切。二是如何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何发挥传承人作用的研究。三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公布后的新情况,提出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探讨。
(五)重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2002年10月就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2003年1月乔晓光发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论文。
(六)研究与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和经验
虽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来看,国际上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也很短暂,其理论也在探讨和成熟过程中。但从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就完备得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因为如此,学者们鲜明地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并且有意识地放眼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