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发布时间: 2011-01-07    作者:田青    来源:解放日报 2011-01-07
  字体:(     ) 关闭窗口

  非遗保护需有法可依

  中国的未来,一定不仅仅是只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成果让我们感到自豪,而且应该是也有着更多的亘古不变的遗产让我们同样感到自豪。我们既为我们每天都在创造的变化而自豪,也为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没有变的、而且不能变的遗产而自豪!

  中国人有一点是值得自豪的,就是只要我们明白过来就做得很快、很好。从2001年昆曲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报活动是每两年一次,每一次一个联合国的成员国只能有一个项目入选。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现在进入非遗名录的已经有20多项了。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今年5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这表明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第一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共87万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06年和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命名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至2009年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了闽南文化、羌族文化、客家文化 (梅州)、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稳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建设,逐步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

  我们国家建立的四级非遗保护制度正在努力纠正 “中央重视地方忽视”的 “倒金字塔”形。例如浙江省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的时候,两年动员了23万人次,每个村子都有三老:老文化人、老村干部、最年长的老学究。通过这次普查,不但让社会普通的民众了解到,甚至让专家都吃惊,原来还有这样的东西。我们还有一个创举叫做整体性保护,把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和周围的一切整体性保护起来,包括服装、音乐在内的活态性保护。中国太大,情况太复杂了,你必须针对不同的事物制定不同政策,不能什么都 “一刀切”,要发展就所有都发展。最根本的是河北梆子还得像河北梆子,越剧得像越剧,新题材的歌剧就别非得让越剧承担这个角色。把这些思想理顺了之后,只要大家都有心,虽然我们的保护工作面对许许多多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总有希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是我们强调动态的保护,二是强调保护传承人。能让这个传承人一个是有饭吃,再一个是能够传承他的技艺。去年,我国决定,每年国家财政拨款补助8000元钱,这个8000元钱对于广州沿海地区的人来讲可能很少。但是对于甘肃的皮影艺人来讲,够他一年的生活。

  而且最重要的一个消息就是,最近人大常委会开会,审议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部历经多年修改的法律一旦通过,我们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真正有法可依。也可以这样说,这部法律通过之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才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法律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物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具体的规定。比如对于我们刚才讲的传承人,制定一些制度,也是四级的传承人制度。如果这个人被认定为国家级的一个项目的传承人,按照法律规定,这个传承人就有他的责任、有他的待遇,同时也有他的义务。比如说国家每年可以给多少就业上的补助,不但要补助你的生活,你作为国家级传承人,你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让你的技艺传承下去。比如说规定你每人要带几个学生和徒弟,假如说你不传承,不做这个工作,根据法律你这个传承人就取消。包括这个项目已经入选国家级,经过检查你没有任何保护工作,而且在你保护的过程当中甚至出现了伤害,或者让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流失,有这样的现象,根据法律规定要摘掉你的牌子。所以对于法律工作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

  我记得我们2006年第一次在国家博物馆办展览的时候,我们在展览结束的地方,特地设置了一块空白的展板,让人们在上面签名,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态度。仅仅半天的时间,这个展板就写满了字。我亲眼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签字,她表示不仅支持,更要参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于公众的高度关注,由于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我们对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未来也充满信心,也期待《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顺利通过,也希望我们中国在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我们中国的未来,一定不仅仅是只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成果让我们感到自豪,而且应该是也有着更多的亘古不变的遗产让我们同样感到自豪。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既为我们每天都在创造的变化而自豪,也为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没有变的、而且不能变的遗产而自豪!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