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的意识难题
在这里不妨提出一个 “文化自觉”的概念, “文化自觉”是保护 “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整个社会的发展像一趟高速的列车,而需要保护的东西就像一张薄纸从列车的窗口一飘而过,如果我们抓不住就会错失机会。
从另一方面来讲, “软”的丧失将是我们长时间面临的重大问题。在这里不妨提出一个 “文化自觉”的概念, “文化自觉”是保护 “文化多样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 “文化自觉”是已故中国学者费孝通晚年最重要的学术思想,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 “安身立命”之地,最终达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应该是该民族文化自觉后的具体行动。任何来自外部的 “越俎代庖”式的 “保护”,都难以真正起作用,使 “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范式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觉悟和行动。当一个民族或群体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消失的危险与后果时,一切外来的努力都不能代替这个民族的 “文化自觉”。就像生物体对待暴力侵袭与 “温柔抚摸”的自然反应不同一样,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遭遇、碰撞的时候,强势文化、外来文化对弱势文化、本土文化的态度,常常是造成后者对前者是接受还是抗拒的关键因素。当异质文化强大且采取温柔而不是攻击的姿态时,接受便代替了反抗,最终变 “他”为 “己”,使接收者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以忘掉 “己”文化为代价融入了 “他”文化。刚才提到日本保护非遗的例子,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文化自觉。压力与恐惧,似乎是我们这个近邻较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并使之成为社会共识的重要原因。
短短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我们国家的面貌改变这么大,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在自豪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定的担心——担心传统文化的断代、担心民族历来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通通被一个 “改天换地”的自豪所替代?现代化就像一块巨大的橡皮,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抹掉历史、抹掉祖先的痕迹、抹掉那份温润的带着祖先体温的文化。对此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整个社会的发展像一趟高速的列车,而需要保护的东西就像一张薄纸从列车的窗口一飘而过,如果我们抓不住就会错失机会。一方面随着我们的宣传,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必须承认,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我们的力度、广度和我们能做的事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力度、速度比起来,还是太弱了。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满脑子想的就是现代化。在他们眼里,现代化就是过上同一个标准的生活。
我们看到少数民族的服装,都那么漂亮,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朋友已经不要穿这衣服了。当一代苗族、布依族、侗族的少女、少年们要把他们的绣花裙子、衣装扔掉换成牛仔裤时,你怎么办?她发自内心地觉得穿牛仔裤、T恤衫比这些民族服装漂亮,怎么办?今天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但是这个保护文化遗产又绝不能变成妨碍、阻碍,或者不允许文化遗产持有者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审美改变它,甚至抛弃它的行为。你只能讲道理,只能启发,只能告诉他这是有价值的,你不能丢掉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你没有权力阻止他。
一个外国人到村子里,用一条牛仔裤和一个苗族少女换一件精美绝伦的刺绣,这绝对是不等价的交换,但是这个拥有了刺绣的外国人和换取牛仔裤的苗族少女一样欢天喜地。这就是我们意识上的差距。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一个愿望,你无法指责,你也不能说他不对,我们的困难就在这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