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传统文化与影视表达
发布时间: 2010-09-15    作者:李 立    来源:解放日报 2010-09-14
  字体:(     ) 关闭窗口

  精神与品格的艺术诠释

  如果说电影《孔子》、《卧虎藏龙》等是通过艺术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直接”地诠释,那么另一类影视剧作品则通过历史上的传奇故事、传奇人物、传奇景观等来“间接”地展现中国人的品质和美德,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品格。例如电视剧《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往事》、《走西口》、《乔家大院》、《大宅门》等。这些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叙事方式上以“传奇”之笔摹写世态人情, 以“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实现以家族命运映射时代风云的目的,从而展现朴素的民族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电视剧《闯关东》 在艺术表现上,显著特点是实现了宏大历史事件背景与家庭命运沉浮之间的对接,以一个个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将朱家的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使一个家庭几十年的变迁成为国家历史进程的缩影。其中,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主人公朱开山不仅是浩浩荡荡闯关东人中本色的山东人,也是传统文化浸染下中国人的优秀代表:他在闯关东迁徙中的坚忍不拔、见义勇为,在经商较量中的仁义大度、圆融智慧,在与日本人对抗中的悦然大义、坚守尊严等,无不折射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品格。我们还看到,《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大染坊》中的陈寿亭、《走西口》中的田青、《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等,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信、礼、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同时怀揣“以商济世”的家国情怀,尤其面对外敌入侵时表现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激发起了强烈的民族悲愤之情。

  家庭伦理——常说常新

  在中国影视艺术创作中,一部分反映家庭伦理的成功作品不仅占有相当数量,而且深得人心。这类作品与那些展现历史风云和民族精神的具有史诗气质的“家族剧”不同,是以其对家庭人伦关系的艺术表达呈现对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关照,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深入影响,例如《渴望》、《咱爸咱妈》、《金婚》、《大哥》、《大姐》、《媳妇》、《亲兄热弟》、《老大的幸福生活》等。在这一系列家庭伦理剧中,《渴望》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这部反映普通市民家庭生活的作品,没有波澜起伏的曲折剧情,却塑造了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将儒家传统的善良、宽容、忍让、谦卑等艺术地融会到主人公刘慧芳的性格之中,并把刘慧芳塑造成了一个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道德偶像”,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喜爱。还有一类家庭伦理剧将传统的“孝道”融入创作之中,例如,《咱爸咱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老娘泪》、《我的丑娘》等。其中,感人至深的是《咱爸咱妈》。作品取材于平实的百姓生活,突出了“养老送终”这个至孝主题,塑造了乔家兄弟姐妹倾尽心力报效父母养育之恩的至孝精神。它留给人们的是浓浓的骨肉亲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题材中的影像表达,还呈现一种多重的语言方式。例如李安著名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就被称为是“用最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家庭伦理关系的牵连和纠结、冲突与缓解来展开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诠释。《推手》中的父亲不远万里移民美国来到儿子身边安度晚年;《喜宴》中的父母辛苦奔波来对儿子催婚;《饮食男女》中的父亲不辞辛劳为女儿们安排丰盛的晚餐……这其中的情感和牵挂都隐含着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和亲情。然而李安着意将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文化伦理放置到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戏剧冲突中来展现:《推手》中父亲与儿媳语言不通而带之的文化对立,父亲的传统思想与儿子现代思维的观念冲击;《喜宴》坚守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亲面对同性恋儿子的尴尬;《饮食男女》中父女之间亦亲亦怨的复杂感情……影片在所设置的全方位的文化差异和理念冲突中,传扬了东方文化,并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这一文化母题的审美表现中,传达出人际关系和观念沟通中的隐忍与宽容,进而在追求一种“平衡”的境界中,更加明显地突出“家”的文化意味。

  再如,同样是将高端数字特技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情节剧”大片,但中国的《唐山大地震》与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相比,无疑显示出“中国特色”。这不仅因为前者讲述的是中国发生的故事,更是因为它所聚焦的是社会大事件、大背景下的一个普通家庭,并渲染和描绘了这个家庭的亲情和温暖,自然体现中国影视创作对“家”这一儒家核心观念的特别关注。

  综上所述, 开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表达的多重路径,不仅是中国影视剧艺术创作规律的题内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影视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

    1.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考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