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群众文化建设史
徽风颂和谐 皖韵唱崛起
发布时间: 2010-06-24    作者:李陈续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徽文化,让生活绚烂多彩

——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侧记

本报记者李陈续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和小青瓦、天然灵璧石象形的黄山“迎客松”、翩翩起舞的散花天女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与长江、淮河、新安江的“三山三水”绮丽风光……安徽馆展示的历史文化、人文山水、经济发展、优美环境,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6月23日至27日,世博会“安徽活动周”的推出,更是从经济、科技、文化多角度演绎着与上海世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相呼应的安徽馆内涵:徽文化,让生活更多彩!

  无徽不成镇的“安徽智慧”

  “源远流长的徽文化,创造了明清时期无徽不成镇的传奇。”安徽省参与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花建慧介绍,安徽馆就是立足于徽文化内在特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充分挖掘徽文化促进城镇发展的历史脉络,着力弘扬徽文化环境友好、天人合一时代精神的力作。

  与中国红下五光十色、炫目亮丽的众多展馆不同,位于A片区的安徽馆,建筑外观提取明清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的粉墙黛瓦作为装饰,于粉墙之上表现山水意境,以经典黑白之美诠释徽派建筑对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恢弘大气而尊贵精细。走进安徽馆,迎面便是笑迎八方客的“迎客松”;漫步在连接场馆的两个通道,一面是黄山云海行云流水般的美妙画卷和安徽山水的风光精萃,直观诠释城市因山水而有生气的道理;另一面,老子、庄子、华佗……30位皖山徽水和徽文化经千百年造化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您相伴,城市因人文而显厚重。

  清雅静谧的徽派建筑天井场景是命名为“和谐之源”的展示——天井中央设置一方造型古朴的石鼓,石鼓四周铺陈有“荷花”“螃蟹”画面,寓意“和谐”。“和谐”是徽文化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更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以“和谐之源”展项为中心,四周呈“田”字状环绕分布四座徽州民居防火水缸互动展项。观众通过缸体表面互动界面触摸操作,将显示安徽及所辖十七个市的“城市”、“经济”、“人文”、“风光”等四项内容,寓意着徽文化核心理念对现实社会生活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水归堂”是徽文化对民居建筑的最直观贡献之一。天井,作为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它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既与外界相对分离,又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设计,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徽文化的升华演进中更承载了“文明、开放”的创新精神。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注入沟渠,四方之财犹如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家中……蕴含着“天降洪福,汇集财富”的寓意。多媒体技术营造的徽州大院天井,春雨淅沥而下,惊雷抚顶掠过,雨点在脚下的水面泛起一片涟漪,荷花随着雨声摇曳,螃蟹和游鱼嬉戏其间,游客恍若置身于真实的徽州天井之中,感受四水归堂带来的震撼。

  水墨古村、喜鹊飞掠、梅立枝头、彩虹当空、天女散花……伴随着黄梅戏的优美曲调,在如梦如幻的安徽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的“安徽智慧”无处不在。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