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十几名大学生手拉手搭起人链,救起落水的两名少年,三名大学生不幸遇难。“90后”大学生英雄群体舍己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在国庆60周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抗击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大事、难事、急事中,广大青年学生勇于担当,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整体形象。
教育部2009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然而,在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从何而来?
课程教材“变脸”了 一改刻板面孔 增加实践教学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级的一间教室里,师生们正在畅谈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盛况,并从阅兵谈到中国近现代史。这不是座谈会,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从2009级新生开始,该校大刀阔斧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考核方式发生全新变化。
“原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闷、很枯燥,没想到教材编得这么有意思,老师互动教学让我们观点碰撞,引发了思考,真是解渴又解惑。”方案一经实施,立即受到2009级新生的热烈欢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脸”始于3年前。2006年秋季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陆续在全国各高校投入使用。这套教材由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组织编写,不仅集纳全国相关领域优秀专家学者的智慧,也广泛征求了高校师生的意见。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完善的,”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介绍,第一个课程教学体系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0月教育部规定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1953年又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第二个课程体系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于80年代初。1962年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三门政治理论课。1980年7月在恢复原来的三门课程基础上,文科增设国际共运史。第三个课程体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7年3月,国家教委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第四个课程体系形成于199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五个课程体系于2005年初确立,把必修课由7门调整为4门课程。后来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合并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6年,新教材已全部投入使用。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体系一脉相承,比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在内容上和体例上有较大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教材。”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说。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了可喜变化。教育部的监测显示:课堂出勤率明显上升,课堂秩序明显好转,考核优秀率明显提高。
教学方法多样了 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考核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该怎么讲?以往老师中流行着四种讲法。第一,照着讲。这样讲不犯错,省事省力,但效果差。第二,接着讲。“原理+例子”有针对性,但是很难融会贯通。第三,对着讲。对比比较,从反面例子讲起,落实到正面理论上。第四,自己讲。把教材融会贯通,将实际难题、学生状况联系起来,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在看,前三种讲法都行不通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教授认为,发挥老师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每个课堂色彩都不一样。
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授课教案系统整理出版,日前推出了我国首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案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介绍,区别于以往的授课教案,该教案在教学目的、重点难点之外,还加入了教学过程部分,“导入”、“视频资料”、“案例讨论”、“延伸资料”、“补充讲解资料”等形式,全面体现了实际讲课的操作过程。
“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上站住脚,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江敬表示。从这个信念出发,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多种教学手段,在课程中运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等。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该校构建了“全过程综合评价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从2007年开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末考试逐步改为开卷考试,通过设计综合性较强的试题,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阐述能力等,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在中国人民大学,有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还自办网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及时把教学案例、备课讲义及学术论文放在网上,便于学生及同行查阅。同时还在网上为学生进行答疑与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学习生活问题。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老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进行平时教育,使用EMAIL、QQ、MSN等联系方式与学生交流,受到了大学生们的欢迎。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天津中医药大学围绕“以情感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合中医药教育的实际,加大对学生的爱中医药事业的情感教育。中国传媒大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在暑期调查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的热点问题,在实践中消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课堂既有PPT,又能看图片和电影片段,老师讲得很精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学生徐笺寒说。
“精彩一课”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生期待更高了 加强师资培训 积极应对挑战
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课堂最吸引学生?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了新的期待。记者随机采访的大学生们提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望。
“上课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一些;多增加一些互动吧,希望老师走到学生中来。”“被誉为人生导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大学生们如是说。
“动辄讲一些人生大道理,学生们都听烦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党总支书记侯欣说,80、90后大学生与60后、70后不一样,他们注重权利、竞争和创新。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上都要改变,必须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不断丰富,思政课教材也不断地更新。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在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15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素养。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一些老师面临“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
新学期开学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政课教师吴学凡再次调整了自己的教案,“思政课再也不能照本宣科了,必须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有指导意义。”
去年11月,吴学凡参加了第五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一个多月的学习,他和其他学员都感觉收获很大: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保证新教材顺利投入使用,从2006年开始,中央投入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本新教材使用之前,都组织全员培训任课教师,并明确要求各高校必须做到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两年来,已培训11.2万人次。从2007年开始,中宣部、教育部联合组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国高校思想理论课骨干教师分期分批进行系统轮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大规模的培训和研修取得良好效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部社科司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1999年至今,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截至2008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思政课专兼职教师6万多人,本专科生专职辅导员91808人,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7,已经接近1∶200的辅导员岗位比例设置。
“我国的教师队伍从数量上已经基本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位负责人表示,教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直接推动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