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妥善处理文化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文化建设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就要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使文化发展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全面均衡,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效益更加协调统一,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1.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发展,对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巩固发展成果、增强发展后劲,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同时,文化建设也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安排投入,积极实施文化建设项目,增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2.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好。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领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两种属性相应地带来了“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中“两个效益”的不同要求。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来说,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对经营性文化产业来说,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满足文化需求,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广泛,经济效益也就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难以落实,文化产业也无法实现再生产。反之如果文化产品不讲社会效益,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需求,就会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逐出市场,经济效益也无从谈起。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鼓励文化企业在确保正确导向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3.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主旋律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价值取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时代的最强音。多样化是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客观反映,是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具体体现。主旋律是主导,多样化不可或缺,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当今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主旋律,我们必须大力唱响这一主旋律,同时,要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特征日益凸显的新形势,积极发展各种健康有益文化,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不能降低艺术标准,不能粗制滥造。提倡多样化要讲究格调品位,寓教于乐,不能低俗媚俗庸俗,搞低级趣味。要进一步完善评奖机制,加强文艺评论,正确引导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形成崇尚主旋律、鼓励多样化的良好氛围。
4.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通过科学管理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繁荣是目的,管理是保障。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要进一步丰富管理手段,在恰当运用思想教育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依法管理为主,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要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善于在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向体制机制要秩序。要进一步拓展管理领域,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繁荣网络文化,加强依法管理,促进新兴媒体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执法水平,大力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加强执法主体建设,改变过去多头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要把有序开放和有效管理结合起来,确保文化安全。
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形成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