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当代文学研究应重视文学批评
发布时间: 2010-12-16    作者:国史网编辑    来源:国史网 2010-12-16
  字体:(     ) 关闭窗口

当代文学研究应重视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鉴赏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文学批评强调与创作实践的积极对话,强调研究中的现实针对性,强调批评者的主体精神。

  文学批评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传统,一直积极地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并为中国文学取得辉煌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代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通过文学批评的方式实现,现代以来的文学研究一开始就与创作实践保持着密切甚至是同步关系,鲁迅、茅盾除了自身的创作实践外,还通过其独特的文学批评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形成。当代文学研究中,文学批评在经典作品的形成过程中更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批评逐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纯粹的学术研究,文学研究的学术化倾向越来越浓。学术化研究强调研究者的理论视角,强调与研究对象的距离,强调实证材料,强调历史感,强调研究方法与技巧,强调写作形式的学术规范。程光炜在谈到当代诗歌研究时指出:“除去对当下诗歌现象和作品的跟踪批评之外的研究,一般都应该称其为‘诗歌研究’。”在这里,诗歌批评甚至被驱除出诗歌研究的领地。

  对于研究者来说,对待自己的研究一般来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为研究而研究,另一种是为社会人生而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前者催生了纯粹的学术研究,后者更多地体现为文学批评。这两种研究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研究方式本没有高下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研究的生态。毫无疑问,1980年代后期以来文学研究的学术化,或者称为学院派研究,或者称为学者的研究,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问题是,如果不是在充分尊重文学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文学研究的学术化,甚至将文学研究的学术化与文学批评对立起来,无视甚至否定文学批评的研究价值,那么这样的研究思路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则会产生更多负面影响。目前,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确实存在着重学术研究而轻视文学批评的倾向。陈晓明在他的《批评的历史与超越媒体的可能性》一文中指出:“文学批评在大学科目里没有位置,因为大学教授都不是批评家,从事文学批评很难跻身教授行列,这样一个矛盾使大学的文学研究与现实的文学创作相隔绝。”而在大学之外,关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也很难看到,有的更多是出版商、作家自己或者他们所找到的“托”们的廉价吹嘘或吹捧,而这些与真正的文学批评无关。因此说,在今天真正的文学批评几乎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

  且不管商家的炒作以及作者的自吹,文学研究的过分学术化倾向,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本身是真正的研究,但是这样的研究却往往会甚至已经导致了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价值立场和思想观点的暧昧化,研究者往往自说自话,自圆其说,画地为牢,放弃与创作实践的沟通交流。这种学术化的文学研究实际上是对文学批评精神的挤对,造成文学批评的缺席。在这种情状下,创作便成为脱缰的野马,任意狂奔,开始也许感觉良好,但最终只能是精疲力竭,失去真正的活力。而文学批评的缺席,不只是无法使经典现身的问题,重要的是,文学批评的缺席直接导致了对一个时代文学创作成果判断的迷惘,从而造成文学标准的缺席,并由此造成创作的迷惘,最终妨碍文学的健康发展。

  学术化研究如此轻而易举手不血刃就将文学批评赶出了文学研究的领地,除了市场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学批评的误解。文学批评虽然是对具体文本的阐释,但它同样需要学术研究所看重的深刻的理论背景;虽然是对当下创作的及时跟踪,但也同样包含着学术研究的历史感;它似乎对历史材料的关注没有特别的要求,但它对当下文本的细读、对当下文学现象的梳理本身就是一种资料的甄别与积累,它同时也为其他人乃至后来者进行研究提供了最鲜活的第一手材料。好的文学批评其实同样有着十分丰厚的学术内涵。

  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等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学者、学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这自然是好事,但学术化倾向一旦过分,健全的文学研究生态将会遭到破坏,甚至会造成学者泡沫、学术泡沫的泛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文学研究领域,重视文学批评、重新呼唤文学批评精神就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厚均单位: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

文学批评写作的独特性

    1. 文学观象: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批评
    2. 文学批评:主体性的危机及其重建之维
    3. 美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双峰并峙
    4. 论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现代转型
    5. 网络文学批评的难局与新路
    6. 今天,我们怎样批评
    7. 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与批评家的责任意识
    8. 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
    9. 批评也应是美文
    10. 文学批评的当务之急是去伪存真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