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徐邦达与艺术史论界“鉴定学派”
发布时间: 2010-11-04    作者:余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0-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徐邦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图录》里将一大批以往被认为是真迹的古代书画分为三类:其一是摹本,其二是传本,其三是仿本,主要集中在东晋至北宋初。他对材质的判定和研究,细致入微,重视底本和传本的历史,并运用当时的出土文物进行校正,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使艺术史的真相更加清晰,这些耳熟能详的早期书画名迹达百件之多。

  关于古画的摹本,特别是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卷,徐老的研究尤为精到,该图曾经是清宫旧藏,著录在清宫《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里阎立本的名下,谁也没有怀疑过乾隆皇帝及其大臣们的鉴赏眼力。但徐老认为其底本,可能是唐人真本(也许真是阎立本所作)我以为此本书画出于同时——即在宋初有人先临阎画,章友直(伯益)又临写二李装 题名再连书禄东赞事迹于后。1980年代初,徐邦达将《步辇图》卷定为宋摹本,他撰文指出:论画法技能不太高,人物面相呆板少神,衣纹勾笔也欠劲健飞动,这是出于临摹的特征。徐邦达肯定了拖尾自米芾起,所有题跋俱真无疑。

  徐邦达将一批以往被定为一尊的古代人物画降为传本。这类古画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不可能有作者款印,也没有早期鉴定家的佐证,这类数代相传的珍本,其画风往往与某作者时代颇为相近,即归于其名下,故此类古画皆属传本。徐邦达立足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同一书画家的各种本子,找出原本、区别底本、指出临仿本。在时代上,徐先生的绘画鉴定终于清中叶的扬州八怪,而书法鉴定工作大多止于明末,但他在书法领域里的辨伪工作的重要性不亚于绘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越了绘画。对书法的辨伪还包括了考订书写内容的真实性,由此,徐邦达否定了一些杜撰的尺牍和文书乃至敕书。一些在书法家那里定位为一尊的古代名书,甚至曾被用于字帖范本,竟然一件件失去光彩,现出了原形。

  徐邦达根据装裱的材料和样式、收藏印的真伪,特别是书写的状态判定了一批旧作王羲之的真迹为临摹本。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根据其笔法滞泥不生动,其牵丝带笔处,极不自然……定是后世勾填……不能晚于北宋。王羲之的《平安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临写带勾描,墨浓笔滞,点画有失误处……南宋中晚期勾摹本。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上海博物馆藏)用笔洒脱流利,当非勾摹之本……从全帖看来,又有些接近于宋米芾的风度此帖所用笔较柔软,亦不似晋唐人书中习见者。

  徐邦达以书写材料为据,更增添了鉴定结果的可信度,如《雨后帖》、《中秋帖》所用的是竹纸,这是宋代才出现的书写材料,因而这些古帖均出自宋人之手。徐老进而根据字形、字体、书写工具和材料及题跋等依据,对传称唐代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帖》、褚遂良摹王羲之《兰亭序帖》(天历本)加以肯定,否定了种种不实之说,使此类书迹的摹者之名不再陷入疑惑。他以宋代避讳为依据否定了唐代孙过庭的《景福殿赋》卷,实为南宋无名人书,又从草法和避讳判定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的上限超不过北宋

    1. 变数与守恒——20世纪中国美术的辩证思考
    2. 包林:吴冠中像战士 艺术史绕不开他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