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重焕文艺的理想之光
发布时间: 2010-10-14    作者:龚政文    来源:《文艺报》 2010-10-13
  字体:(     ) 关闭窗口

  四

  重焕文艺的理想之光,抵制和反对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不是要让文艺回到单纯的政治说教,回到纯而又纯的状态,或者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阳春白雪、空谷幽兰。在这里,处理好通俗与高雅、低端与高端、普及与提高、适应与引导、大众化与精英性等一系列关系,是文艺界永恒的课题。而其核心,我以为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人民性”的文艺观。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人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也理当成为文艺的主体。列宁和毛泽东更是确立了文艺的人民性原则。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文化精品来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最终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文化建设上的体现,也可以说是对文艺的人民性原则的重申。

  因为有这样的群众观和文艺观,所以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适时调整我们的文艺观念。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国文化,已经出现了多样化、泛化和平民化的趋势。首先,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乃至多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形成了共生共存、适度博弈的局面,多种文化之间有分有合,有重叠有差异,有互补有竞争,它们动态地处于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泛化是我用的一个概念,王蒙称之为“泛漫化”。其特点是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被打破,纯文学、纯艺术的概念遭到质疑,文艺的范围正在扩大,文艺的边界正在延伸,文艺作品在数量上如洪水漫滩,九派横流。再说平民化。从上个世纪前期开始,平民化或者说大众化就是中国文艺的一个梦想。从30年代的“大众语”运动,到40年代的文艺民族化论争,从1958年的“大跃进”诗歌,到“文革”中的工农兵写作,中国文艺一直在进行着大众化的不懈努力。但是,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里,当人们的社会身份被打上了先天的烙印并被严格约束、当温饱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最大追求、当全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为低下而传播途径被垄断,真正的文艺大众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现在的情况已有极大不同,文艺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宠,而为广大的平民百姓所共享;创作不再只是专业作家艺术家的专利,而成为有文化有创意的普罗大众均可一试的爱好。专业与业余的概念已为职业与非职业的概念所取代。在这样的情况下,文艺必须眼光向下,强化底层意识,体现平民情怀,做到雅俗共赏、喜闻乐见: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理念,我想是应该继续倡导的。不能因为反对“三俗”、呼唤文艺的审美理想而让文艺回到说教文艺、贵族文艺、小圈子文艺的老路上去。

  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群众观和文艺观,我们不能任由文艺领域理想失落,低俗泛滥。为了继传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了真正成为当今世界的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我们太需要提升文艺的品位和质量了。大师断代,经典匮乏,高端不举,深度缺失,这不是一两个精英分子的个人遗憾,而是人民大众的普遍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一味为世俗化唱赞歌,就真有点“拎不清”了。说到底,通俗无罪,但不能低俗甚至恶俗,应该俗为雅用,雅不远俗;适应大众的欣赏水平是对的,但引导也不可或缺;文艺的门槛在降低,但文艺精品的标准不能降低;文艺应该走入市场,成为产业,但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重焕理想,反对“三俗”,文化主管部门肩负重大责任。人们所期待于他们的至少有两点:一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文化理念,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性和商品性不能偏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二是要加强管理,“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两手并举。在市场经济中,逐利性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点,文化产品也不例外。作为管理部门,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是应该的,但更要强调和维护的恐怕是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