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发布时间: 2010-09-21    作者:夏杏珍    来源:国史网 2010-09-21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与时代的呼吸相应和、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行的。研究其历史进程,有助于从文艺这一最为敏感、最富创造力的领域加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认识和理解。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揭开了历史新篇章的序幕。作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文艺,率先发出胜利的欢呼,开始愤怒的声讨。郭沫若的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贺敬之的诗《中国的十月》,唱出了时代的强音,传诵神州大地。《枫叶红了的时候》这部无情嘲讽“四人帮”的喜剧第一个出现在话剧舞台,歌颂“四•五”英雄浩然正气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更引起全国轰动,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制造了舆论。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也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杂文、电影、相声、漫画……,各种文艺样式都涌现出优秀作品。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火光。”(1925年)。文艺走到了时代的前沿,发挥着团结人民、引领人民奋勇前进的作用。

  与新作迭出的同时,被“四人帮”打入冷宫的作品开始重见天日。1977年2月,优秀戏剧如《洪湖赤卫队》、《豹子湾的战斗》、《南海长城》、《八一风暴》、《朝阳沟》、《小刀会》、《蝶恋花》等重新上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总之,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不长的时间里,文艺工作者久被压抑的创作冲动奔涌出来了。社会主义的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等的创作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粉碎“四人帮”后的文学潮流,应该说是对1976年清明时节的天安门诗歌运动的发展,它呼唤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邓小平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聂荣臻、徐向前、陈云等老革命家于9月相继发表文章倡导实事求是。胡耀邦提出“两个不管”[1],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邓小平复出后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决策的实施和《教育战线的一场大论战——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一文在1977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单教育战线掀起了批判两个估计的热潮,而且全国各行各业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都结合自身的情况掀起了深入揭批“四人帮”、肃清其流毒的热潮。在文艺领域就是集中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还在此文发表之前,文化部党组分管文艺工作的领导同志贺敬之、冯牧获悉中央领导同志10月5日关于推倒教育方面“两个估计”的谈话,即于当月以文化部理论组名义召开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文艺界人士座谈会。拉开了文艺领域拨乱反正的序幕。

  1977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邀请茅盾、刘白羽、张光年、贺敬之、谢冰心和吕骥、蔡若虹、李季、冯牧等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会,批判“四人帮”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11月25日,《人民日报》加“编者按”发表座谈会的报道,同时登载茅盾、刘白羽等同志的发言。参加座谈会的同志指出:“文艺黑线专政”论是“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理论支柱;“文艺黑线专政”论完全歪曲文化大革命前文艺战线的实际,篡改文艺战线的斗争历史,否定十七年革命文艺的成就;“四人帮”对文艺队伍的诬蔑和诽谤必须推倒;只有砸碎“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个沉重的精神枷锁,肃清它的流毒,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真正得到贯彻。《人民日报·编者按》指出:“十多年来,这个‘文艺黑线专政’论成为沉重的精神枷锁,压得广大文艺工作者透不过气来。最近党中央领导我们揭穿了教育战线‘黑线专政’论的阴谋,也揭穿了文艺战线‘黑线专政’论的阴谋。广大文艺工作者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决心同其他各条战线的同志们一起,彻底查清‘四人帮’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全部阴谋,坚决砸碎这个强加给文艺界和广大革命群众的精神枷锁,深入揭批‘四人帮’,迎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

  这个座谈会召开后不久,《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召开驻京部队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揭露江青勾结林彪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的阴谋。发言者列举大量事实,揭发、批判“四人帮”对建国以来革命文艺史的严重歪曲。就以江青在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时点名攻击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来说,从1955年拍摄第一部故事影片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一共摄制了69部故事片,在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工农兵英雄形象,其主流是革命的、健康的,成绩是主要的。[2]

  12月28日至31日,《人民文学》编辑部举行“向文艺黑线专政论开火”在京文学工作者座谈会,集中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包括被诬蔑为其代表性论点的所谓“黑八论”:“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经叛道”论等。参加座谈会的有140多人。夏衍、茅盾、林默涵等20多人发言。31日会上宣读了卧病中的郭沫若的书面发言。周扬在30日作长篇发言。这是周扬沉寂11年后第一次在文艺界公开露面。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2. 宋养琰:改革开放的四个阶段和四大亮点
    3. 李正华:胡耀邦在拨乱反正中的历史贡献
    4. 回眸历史关怀现实——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经典成果与历史经验
    5. 邓小平领导军队拨乱反正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6. 恢复高考:小平同志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
    7. 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
    8. 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在思想领域拨乱反正的经验及启示
    9. 20世纪80年代整党中否定“文革”的教育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