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探《诗刊》创刊号上“腊”字未改的真正原因
发布时间: 2010-09-19    作者:宋苍松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9-0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领袖著作的发表和出版工作上,有关机构都是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的。我举有关毛泽东诗词发表与出版的另外两件事,以示佐证。

  1973年冬,毛泽东叫护士长吴旭君把卷宗里的全部诗词用毛笔都抄写一遍。抄完第一遍,与毛泽东一起核对,毛泽东对其中有的诗词再作了修改。但对《贺新郎·读史》一字未改。核对时,毛泽东手稿是“为问何时猜得?”吴旭君特意问:是“为”还是“如”?毛泽东说是“如”不是“为”。吴旭君请毛泽东在手稿上改一改,毛泽东说:“不要改了,随它去。”词的下阕有一句:“盗拓庄蹻流誉后”,毛泽东叫吴旭君在盗字上加引号,即成“盗”。吴旭君又请毛泽东在他的手稿上也改一下,毛泽东说:“不要麻烦了,就这样。”吴旭君抄完第二遍(将第一遍抄稿烧毁了),再与毛泽东核对,特意又问:“是‘如问何时猜得?’”毛泽东点头。现存的抄稿和手稿留此差异,虽然有吴旭君的回忆证明,但1978年在《红旗》杂志第9期首次发表和199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上,《贺新郎·读史》词都是按毛泽东的诗词手稿排印的。

  吴寿松先生在《〈毛泽东诗词〉外文出版工作琐忆》(《毛泽东诗词版本丛谈》中央文献出版社、南京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中谈到:“1976年2月10日,外文局两位副局长江牧岳和金丰又召集局、社、厂、店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开会,传达了《毛泽东诗词》英译文送审稿已经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审阅后退回的批件内容。因乔冠华、袁水拍未将装帧设计样本同时送中央审批,故无批件为据。为此,2月12日,外文局领导责成我(笔者注:指吴寿松)和局长秘书伏琥、局机关的杨作魁共同起草给中联部的送审报告,并附上装帧设计样本及说明。没过多久,伏琥告诉我(同上),送中联部的送审报告被退回来了。中联部认为《毛泽东诗词》出版工作他们从未经办,还是由英译文定稿小组主办。局领导因没有中央批件为依据,便要求英译文定稿小组的袁水拍以个人名义写了一份‘备忘录’交外文局。这样,我们才真正开始全面安排出版工作。为了以上原因,延误了不少时间。”

  从以上两件事不难看出,在没有权威部门“文字依据”的情况下,出版或印制机构是不会(也不能)对毛泽东诗词的文字进行改动的。

  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句。毛边本《诗刊》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切边本《诗刊》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到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仍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几年之后的1966年4月5日,胡乔木向毛泽东写信说:“《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据袁水拍同志告主席意见,仍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胡请示毛泽东:此项更动未知可否?毛泽东批示“可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1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这样,1966年9月印行的《毛主席诗词》,它的断句恢复到毛边本《诗刊》最初发表时的样式。

  当年毛泽东对臧克家说:“好!你就替我改过来吧”,臧克家恐怕并没有毛泽东的文字“批示”。那么,《沁园春·雪》中这个“腊”字是不是因为没有毛泽东的“批示”,因而没有改动呢?

  五十多年前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这个“腊”字,臧克家虽然没有在《诗刊》上将“腊”字替毛泽东“改过来”,但随后的1957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由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释的《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在毛泽东诗词正式发表后,最先将“腊”字改为“蜡”字。在没有“批示”的情况下,《诗刊》未将“腊”字“改过来”,也是符合情理的。而臧克家在《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中,最先将“腊”字改为“蜡”字,也足以证明,毛泽东是同意臧克家替他“改过来”的。

  以上对《诗刊》上没有将“腊”字“改过来”的分析只是笔者一孔之见,到底是“忽略了此事”而没有改过来,还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有改过来(如没有文字依据等),在没有权威证明材料,仅凭当事人相互有出入的回忆,恐怕是难以定论的。

    1. 是谁一句话打动毛泽东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