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让我们知道为什么革命
我曾有幸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茶馆》剧组去欧洲演出,欧洲观众和戏剧界对《茶馆》的评价有些是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从艺术层面上来说,他们把《茶馆》称为“东方戏剧的奇迹”,对此我们除了要祝贺导演、演员,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祝贺戏剧文本的提供者——老舍先生。另外,德国、法国、瑞士的观众和舆论界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问题:他们说我们看了你们演出的《茶馆》,我们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革命!这在我们是没有想到的,没想到这个戏会得到欧洲观众这样的评价,也促使我们翻回头来再想老舍先生,他并没有离开他愿意服务于这个时代、甚至于说是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但是老舍先生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是一种倾向性的表现。
作为戏剧而言,要为戏剧提供环境是剧作家应该有的任务。在《茶馆》中,第一幕老舍先生写的是比较兴旺时候的裕泰大茶馆;到了第二幕时茶馆单靠卖茶已经混不下去了,后面已经开公寓了,大茶壶也变成了瓷茶壶了,大长板凳改成了新式的椅子了,所以才引出了李三的“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句精辟的台词;到了第三幕,茶馆已经切除一半做仓库堆满了美国汽油桶,咖啡座也摆上了,连女招待都准备用了,因此王利发最后才能说出“我一辈子没忘了改良啊”,可到临了还是无法逃脱被毁灭的命运。在《茶馆》中,“莫谈国事”的标语贯穿始终,其原意是为了避免惹祸上身,可结果又如何呢?两个大兵娶一个媳妇、太监娶媳妇等,看起来很怪异,但这是那个时代的怪异,真正老老实实靠本事、靠自己的能力的人甭想有好日子过。所以没有对那种生活的深刻了解,老舍先生不可能写出这样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他是把自己的倾向性用非常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了。
老舍先生对北京的民俗、对旗人的生活习惯和毛病,都是带着一种半含着温情半含着眼泪的心情去表现的。例如北京曲剧《正红旗下》是根据老舍先生未完成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老舍先生在这部小说里所体现的而又不是明白说出来的宗旨,是如此的一个大清朝怎么能不从根上烂掉呢。但在具体表现上,他对旗人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是通过——就像曲剧中的唱词所写的那样——这个大清朝就是在玩鸽子、吃烤鸭中玩完的这样一种艺术手法完成的。
2005年北京人艺演出的《开市大吉》是何冀平以老舍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为主,参考了老舍先生其他三篇小说改编成的一部讽刺喜剧,他写的是屠夫、卖假药的等居然也能够开医院,然后“治病”骗钱。我觉得老舍先生的作品深刻之处恰恰就在于它可以穿越时间,因为那出戏演出的过程当中,观众会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假”原来早就有,早就被老舍先生白纸黑字地钉在书上了,这就是他的深刻之处。所以才有可能在半个多世纪后——他的小说大部分发表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还有人把它改编成话剧来演出,而且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戏剧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原因我认为在于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而且其中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鲜明的,对于戏剧来说,他的语言本身就有戏剧性,就像舒乙先生说的,有很多老舍先生的作品是很适宜改编成戏剧的。
老舍先生是人民艺术家,他把他的心血、同情心都放在底层普通劳动人民这些“弱势群体”的身上。从北京戏剧的未来来说,尽管最近若干年来西方各种流派不断地涌入,但是我相信老舍先生的作品、精神和遗产,肯定还会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发扬光大,因为他的作品植根于我们民族自己的土壤上。老舍先生对北京戏剧的基础、发展和未来都起到一种很宝贵的精神上的作用,坚持这一点,北京的戏剧将会是永远有自己特点的、有精神骨架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