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老舍与戏剧
发布时间: 2010-09-15    作者:顾威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0-09-13
  字体:(     ) 关闭窗口

  作品聚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

  从1958年《茶馆》在北京人艺首演到今天已经超过600场了。《茶馆》的出现是在20世纪“大跃进”的那个年代,演出之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认为《茶馆》是“为旧时代唱挽歌”,要求为《茶馆》“加红线”。即便这样,《茶馆》能否继续演出仍然还是问题。后来是周恩来总理表态认为老舍先生这个作品不错,可以演出,这才使得《茶馆》得以保存下来。当时为什么会认为《茶馆》是“为旧时代唱挽歌”呢?那是因为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对于王利发、秦二爷等是有肯定的东西在内的,并不是一味地、完全不科学地去否定旧时代这样一些人物,不是像有些人那样把这些人物都作为革命的对象。老舍先生写这些人物的出发点是“爱”,正所谓“爱之深才责之切”啊!这是属于老舍先生的一个特点,他不是那种表面化地、十分功利化地进行所谓的正面歌颂,而是将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展现出来,以此告诉观众那样活着不行。

  《龙须沟》里的小妞子和所有其他人物,哪个不是爱心所塑造?56年后重演《龙须沟》,时过境迁,仍旧能够为今天的观众激赏,就因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剧作者的爱心,对人和人民的尊重,爱是永恒的。我琢磨,再过56年,《龙须沟》也过不了时。这爱是仁爱大爱,绝非眼下时髦流行甚嚣尘上的性爱情爱乱爱滥爱,高下文野存废自明。

  曾流传过老舍先生说过“动我一字,男盗女娼”,这似乎不像先生的话,从他在自己种种创作经历的自述中,从他与各方人士交往的谦逊友善随和的态度中,都无从印证;可又似乎像先生的话,那一定是动了先生的心肝,动了他非要说非要那样说的话,这时候一个字都是要命的,不容擅动。开骂是客气的,真正的文人视文为心血生命,不容亵渎。

  老舍先生以他众多的作品聚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龙须沟边的苦人们,王利发那一大家子,一个月三两杂银钱粮的旗人舒家,洋车夫、老马、小马、祥子们……作者满怀深切的爱写出了他们和她们金子般的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而又并不隐瞒他们和她们的缺憾,短处,毛病乃至愚昧落后,这才是真爱,是真稀罕,是真当亲人。

  人民艺术家当之无愧,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离开我们已经44年了,时间愈久愈加认识其伟大。去年新版《龙须沟》演出期间,观众留言本上一位上海观众的留言令我印象深刻:“今天太需要昨天了!”可谓知音,今天太需要昨天些什么呀?好像清楚又好像说不清楚,目前我能说的也许就是坚守,坚守该坚守的,该坚守什么?人民,学习老舍,坚守人民,爱人民、写人民、为人民。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