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了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风格
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来说,建院的奠基之作《龙须沟》,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在1951年由刚刚建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即现在所说的“老人艺”)演出的。195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老舍先生的《春华秋实》,这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工商界改造的剧本。195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又演出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茶馆》,同时还演出了老舍先生的剧本《红大院》。1959年,老舍先生的《女店员》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这是一个关于翻身解放了的妇女如何争取自己的劳动权的剧本。1957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由梅阡先生改编和导演的《骆驼祥子》,就是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2005年,又演出了何冀平根据老舍先生的4篇短篇小说改编成的一个喜剧《开市大吉》。2007年重排演出了新版《骆驼祥子》。2009年,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时隔56年后,重排演出了新版《龙须沟》。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了这么多老舍先生的剧目和根据老舍先生的小说改编的剧目,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创立了中国话剧学派,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也有人把它叫做中国话剧的演出学派。这一学派的建立很重要的一点是离不开杰出的剧作家。有人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叫做“郭、老、曹剧院”,即是指郭沫若、老舍和曹禺,这些杰出的作家、剧作家对于一个剧院的风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剧本为演出建立了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鲜明的,强调从生活中塑造一个鲜明形象的基础。这出戏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建立的奠基之作,现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院内院外甚至于国外的一些研究者谈到北京人艺的风格、流派,首先必然会谈到《龙须沟》,这对我国的话剧事业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长起到了一个最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风格,被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所继承,仍旧是现实主义的创作表现方法,这恐怕还会继续地影响下去。
平民视角,紧跟时代
在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中有一种很朴素的翻身感,他的作品都是与底层劳动人民息息相关的,我觉得这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我们今天见到的《茶馆》不是老舍先生最早的想法,当时他写了一个名为《秦氏三兄弟》的剧本,其内容是谴责旧社会所谓的选举制度的欺骗性,歌颂新社会的选举制度。老舍先生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他有感于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剧本送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之后,曹禺等剧院的领导和主要艺术家们发现这个剧本中描写一个茶馆的第一幕很好,如果顺着茶馆这个线索发展下去的话,将会是一出非常好的戏。于是剧院的几位领导就找老舍先生谈了这个想法,老舍先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一个月之后老舍先生将剧本重新写出来了,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茶馆》。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先生的剧作,其贡献第一是在舞台上用展览式的方式表现了人物,反映了三个时代,而老舍先生剧作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寥寥几句台词就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这缘于老舍先生对于底层社会生活的了解;二是在中国话剧的舞台上,从来没有或极其罕见的开放式的戏剧结构,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破掉了所谓的“三一律”。为我国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到现在我们还在不断地演出老舍先生的作品,还在从老舍先生的剧作中汲取养分。
除了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上演的刚才我提到的这一系列的剧作之外,在当时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也演过他的两出戏:一出是讽刺喜剧《西望长安》,描写了一个当时震动全国的政治大骗子;一出是《神拳》,是老舍先生完全站在反帝爱国的立场上来歌颂义和团运动的。从老舍先生的话剧剧本和根据他的小说所改编的话剧剧本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两点是我们必须认可的也应该推崇的:一个就是平民视角,我们从《龙须沟》到《茶馆》,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另一个就是紧跟时代,我觉得这一点难能可贵,因为今天我们很难见到有多少作家愿意从平民视角来紧跟时代。老舍先生是永远值得像我们这些从事戏剧事业的人应该记住和学习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