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改革潮中的中国电影产业
发布时间: 2010-07-15    作者:宋维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7-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却令人喜出望外,这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集中展现,是电影实施产业化改革的金色硕果!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将之提升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标志着中国电影业更加辉煌的时期正在到来! 

  前行: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

  电影在中国的历史已逾百年,但中国电影产业作为一种正式表述的历史却不到10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提上日程,电影的产业化改革随之启动。2004年,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中国电影走上全面产业化改革道路的起点。

  在此之前,从1983年至1992年,中国电影业开始政企分开、企业本位、走向市场;从1993年至2002年,电影业更是打破旧局、向社会资本开放、纵向整合,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20年间,中国电影业的改革一直围绕建立市场机制的主题进行着。

  然而,就在这20年间,制片数量虽有提高,但观影人次和票房收入却严重下滑。1979年观影人次为293.1亿,放映收入12.56亿;2002年人次下降为1.5亿,票房收入在票价提高几十倍的前提下也只有9亿。 这种情况,除电视等替代性文化产品的冲击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体制。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电影产业属性的认识。20年间,“企业”而非“产业”成为了改革的核心,这种格局难免失之于小。只有走到了全面产业化改革这一步,才会彩虹当舞,华光尽现。

  突破:中国电影的瓶颈所在

  然而,中国电影产业整体上毕竟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5.5万亿,中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加电影频道收入为78.95亿。而美国2009年的电影全球票房收入却是299亿美元,中国电影国内外票房总收入也仅仅为13.2亿美元(按1:6.8汇率计算)。简单的数学计算就可得出结论:我们值得自豪,但绝对不可自满,尤其不可松懈,我们的制片生产力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一是专业制作机构和专业制作人才十分匾乏。大部分电影制作企业实际上是电影投资企业,走的是委托制作模式,而真正够水准的制作机构与制作团队数量又十分有限。二是电影制片企业实力悬殊。每年参与电影投资的几百家制片企业,绝大多数只能运作100万——500万元的项目,能够运作千万元以上项目的只占很少一部分。三是创作主体缺乏创造性又急功近利,直接后果是观众的观影满意度下降。

  要提高电影制片的生产力,固然要考虑资金、技术、管理诸方面,但核心还是创作、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的电影专业教育虽然规模庞大,但基本与电影生产一线脱节,师资、设备、实操大都薄弱,专业化程度低,绝大多数电影专业学生进入不了电影制片领域。必须指出,创作人才缺乏、创作水平不高,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缺位大有关联。电影,既凝聚着自然科学,更凝聚着社会科学,汇聚着哲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所有门类。电影业者必须与社会科学家联手,社会科学家应该积极介入电影业。

  途径:中国电影的当下之路

  1993年,中国有了第一家股份制电影公司——上海永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始,相继成立了上海电影集团、中国电影集团、长春电影集团、西部电影集团、潇湘电影集团、峨嵋电影集团、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等7家电影集团;2009年,中国有了第一家以电影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家上市公司,7家国有集团,再加上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光线影业有限公司等几家实力较强的民营公司,我国规模、实力尚可的制片企业不过十几家,但每年独立或联合投资电影的企业超过300家。这种散乱局面虽然可以提高电影产量,却削弱了制片企业的盈利能力。

  实际上,除了华谊兄弟,其他能够从制片环节持续获得较高回报的企业几乎没有。利润成了绝大多数制片企业的软肋。大量低成本电影的制作除了为电影频道提供低廉的播出资源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并无多少积极作用,这与国外的独立制片有本质区别。因此,以资本为杠杆、以提高盈利能力为核心整合制片业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否则,近年来靠院线的迅速扩张所带动的票房增长势头很快就会遭遇麻烦,与进口片的抗衡能力也难以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发行和放映是分开的。1993年成立的上海永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首次试水院线制,区域内的发行和放映开始整合。2002年全面推行院线制,发行和放映实现了多种形式的整合,发行公司可以控股或参股院线,院线也可独立或联合发行影片,形成了合纵连横的局面。发行环节打破一统,放映环节推行院线制,通过资本、协议等实现发行和放映的纵向整合、横向联合,是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中最成功的部分,37条院线的近5000块银幕成为中国电影票房的保证。然而,发行和放映依然存在棘手的问题。一是发行公司和院线不能与制片企业形成利益、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市场风险基本由制片企业承担,这不仅对制片企业不利,也阻碍了发行公司和院线自身的发展。二是37条主流院线是条块分割的产物,大部分影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纠缠不清,因此,院线内部的整合以及院线之间的整合将是下一阶段改革的主题。

  电影产业产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下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资助机制的关系。过分依赖市场,不利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独立制片、艺术创新等就不能完全推给市场。二是电影事业与电影产业的关系。事业化不可回避,尤其是主旋律电影的制作与发行、爱国主义电影教育以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都需要资金投入。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一方面须进行着大规模的事业建设。三是电影经济与电影文化的关系。仅以票房论英雄,绝对不应该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四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关系。中国电影要提高国际发行能力,更要创造跨文化的机能。必须让更多的电影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五是影院市场与后影院市场的关系。中国电影产业最欠缺的是梯级收入模式与增值模式。虽然中国DVD、收费电视、有线电视、无线电视、网络电影等后影院市场一应俱全,但制片企业获得的回报十分有限,这种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必须逐步改变。国内票房突破60亿、《意见》出台、华谊兄弟上市、三网合一……中国电影产业在2010年的春天透露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与冲动,各路人马忙着调兵遣将、布局谋篇,生怕错过这拨潮头。但是,中国电影产业要真正从内到外强大起来,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 亟待破解“大而不强、快而不稳”
    2. 只有创新转型才能做大做强
    3. 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变局
    4. 探求中国电影产业升级可能性
    5. 如何与海外市场 “无缝连接”
    6. 文化产业:首先要解除观念束缚
    7. 文论天地:国产电影“变局” 呼唤升级换代
    8. 讲好中国的故事
    9. 中国电影,最好时光到了吗
    10. 探求中国电影强国之路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