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杨永青:命运与画共沉浮
发布时间: 2010-07-14    作者:庞旸    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7-07
  字体:(     ) 关闭窗口

  最感念的是胡耀邦

  正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句老话,绘画是他毕生事业之所寄,也是他命运的滑铁卢。上世纪50年代是个运动不断的年头,出版社编辑每天最多只有半天时间搞业务,剩下就是没完没了的学习、开会。杨永青是个放不下画笔的人,开会学习,他肚子里打草稿,在下面偷偷地画;听政治报告,他在后面画前面人的后脑勺。因此,他被认为是“重业务,轻政治”的典型,这在当时是个不轻的罪名。

  1955年,杨永青画了一幅革命题材的画,有人硬说,画上一个反面人物画得像毛主席。这还了得,最终,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大帽子扣到了头上。

  不幸中也有万幸。1957年“反右”,中青、中少社几位才子被打成右派,当时主持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刚从外地回来,想保也来不及了。社里把杨永青的“右派”材料报上去,胡耀邦说:“这是个错案,不要戴右派帽子了吧!”就这样,把他保了下来,从此杨永青的境遇有了些改善。岂料文革当中,“包庇反革命分子杨永青”也成了胡耀邦的一项罪名。

  文革噩梦结束,杨永青重拾画笔。那时禁忌还很多,画什么呢?他找来刚刚出版的李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开始画连环画《红娘子》。杨先生说,“我画《红娘子》是为了练手,那么多年不画,手都生了。”他拿画稿找到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张平良,张先生看了,连声说好,说如果不是你亲自送来,我都不敢相信是你画的!言下之意是你搁笔多年,还能画这么好,真不简单。当即决定出这本书。杨永青说,我还戴着“反革命”的帽子呢,你不怕惹麻烦?张说:“书我们出定了!估计书出来,你的问题也能解决了。”在这位美术编辑的坚持下,《红娘子》于1979年出版。杨永青的亲友们看到这套书,纷纷来信祝贺他,觉得出书就意味着他政治上的解放。实际上这套书的出版也确实促进了他的解放。为此,杨永青非常感谢这位侠肝义胆的编辑朋友。

  杨永青感谢逆境中给予他帮助的人,其中最令他感念的是胡耀邦。得知胡文革中因保护他吃“挂落(lào)”,杨永青过意不去。上世纪70年代末他的处境刚有好转,就去看望胡耀邦。当时胡耀邦任组织部长,正大力为文革及历次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平反。胡耀邦劝慰杨永清说:“只要是真实的,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是你的错,你就如实交代,事情总会解决的!”那时杨永青虽然恢复工作,也照常提薪调级,但所谓“政治问题”还留有“尾巴”。他的冤案彻底平反昭雪,已经是80年代的事了。

  杨先生从书案上拿起新出版的《胡耀邦传》,颇带感情地对我说:“我们这些命运多舛的老人,最敬重的人就是胡耀邦。文革后平反的老干部没有不感谢他的。他正直,没有私心,是非常真实的人。他给那么多人平反,很了不起,气魄很大,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儿童画创作的艺术探索

  杨永青将漫画家华君武奉为师辈,他们又是一个单位同事多年的老朋友,在艺术上互相切磋。杨永青出任第一任主任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艺术委员会,就是在华君武的建议和支持下成立的。

  对杨永青早年的插画、连环画怎么定位?华君武认为这些画很好,但不属于儿童画。他认为儿童画应当幽默、夸张,有孩子气,对当时儿童文学和绘画中的说教味有意见。

  的确,若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杨永青早期的插画、连环画,似乎有点太“一本正经”了。它们用写实手法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小英雄,似乎缺少了一点儿童画艺术的夸张与灵气。但如果我们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就不会这样苛求画家了。杨永青说,出版社领导要求这样画,我只能听命。是啊,画家,尤其是插图画家,其风格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

  然而我们看到,就是在这些“命题画”中,也体现了杨永青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对美的不懈追求。他早年师从著名海派画家谢闲鸥,中国画技法的底子打得很厚,尤其是国画人物画的基础——白描。杨先生说,老师要求很严,在白描没有过关前,别的一律不教。后来画宣传画,画速写,接受“从生活中来”的艺术观点,成为写实一派。然而却不是当时流行的那种粗疏的写实。他的人物画,线条之细腻,工笔之考究,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技法的优点,在那个年代达到很高的水准。以至半个多世纪后,这些画非但没有因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过时,反而越来越彰显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自己早期的插画、连环画是否可以叫做儿童画,杨永青并不那么在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非常爱孩子,非常喜爱为儿童作画。除了热爱,同样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儿童画艺术规律的不断探索。杨永青曾说:“为孩子们画画光凭热爱是远远不够的。爱只是一种动力。重要的是了解他们,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那是一门科学。做不到这一点,很难为孩子们画好画。”“为孩子们画画既要有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又要有孩子般的天真和幽默,而两者的统一是很不容易的。”纵观杨永青的儿童画,并不能用“过于写实“来概括。其实他的画充满了童心童趣和为孩子所喜闻乐见的“稚笔”。比如有一幅名为《朋友你好》的画,画上的孩子亲昵地把小脸凑向一只小青蛙,流露出关切探问的神色,青蛙也扬着头,静静倾听。孩子和动物心心相印,恰如一对好友。他画的孙悟空,不像一般画中的顽猴,倒像是一个可爱的大孩子;他画的老渔翁,在慈祥中也表露出一种天真可爱的童稚气……由于贴近孩子的心理和趣味,他的画很受小读者欢迎。《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发行194万册,《神笔马良》、《长生塔》、《马兰花》、《大灰狼》、《王二小放牛郎》、《司马光》等等也因广受儿童欢迎而获奖。

  晚年转向观音画

  晚年的杨永青虽然病魔缠身,但从没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他觉得自己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写实主义画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少年儿童的口味,遂开始了新的艺术尝试——退休以后,他创作了大量的观音画。

  杨永青说:我是个写实派,并不相信神仙。我画观音是心有所寄,把想对人们说的话,把内心的感情,都寄托在这尊菩萨身上了。用宗教的眼光看,我的观音画可能不标准。她是中国式的“圣母”,无所不能,是我心中救苦救难的菩萨。

  杨永青笔下的观音,不是庄严神威的神仙,而是仁慈柔美的女性形象,很世俗化,富于人情味。他用这样一个“东方的和平女神”、“爱神”(杨永青《白描观音画谱自序》)形象,表达对美、对和平、对爱的向往。他的观音画有反对战争的主题,有拯救矿难的主题,有救民于水火的主题,也有为民间扫除邪恶、匡扶正义的主题……每幅画寄托着他一个善良的愿望。

  杨永青在他的《白描观音画谱自序》中写道:“人到晚年,尤其喜爱儿童,菩萨也就特别和娃娃们亲近,这和个人的经历和感情有关。”他画观音身边那可爱的善财童子,憨态可掬,稚气未消,或趴在她腿上读书,或躺在她身旁的荷叶上酣睡……不像是观音的侍从,倒更像是她的孩子。观音对他,不是发号施令的主人,而完全像一位慈母——表现出毕生为孩子作画的这位老画家,内心深处对儿童的那份大爱。

    1. 吴冠中眼中的鲁迅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