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周扬的最后岁月:出书尊重历史不改1944年序言
发布时间: 2010-02-23    作者:石湾    来源:文汇报 2010-02-23
  字体:(     ) 关闭窗口

  编辑家、文艺评论家江晓天是在2008年重阳节走完他82载人生之旅的。去年春上,我去看望晓天夫人李茹,她找出几封新收到的唁函给我看,其中,就有周扬秘书、原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露菲刚从美国寄来的信。她在信中说:“在不少人都疏远了‘老爷子’的时候,晓天同志约我去看了周扬同志。我记得是一天晚上,我们坐12路电车,‘咣当’到西单,步入安儿胡同1号……”读着露菲的信,我立即想起,晓天不只是去看望了逆境中的周扬,还在周扬一病不起之后,为周扬出了两本书:《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和《周扬近作》。

  1983年冬,得知晓天将兼任恢复建制的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后,我和《新观察》编辑部主任张凤珠一起去他家,向他表达调往作家出版社工作的急切愿望。他说,对你们俩我都了解,欢迎你们来一起创业。不过,你们都是办杂志的,没有搞过图书出版,还得调几个有图书出版经验的老编辑来才能开张。张凤珠向他提议可调她当年在文讲所的同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名编龙世煇,我则建议不妨先创办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可以叫《中国作家》,为出版社树起一面旗帜,吸引和团结一批作家。张凤珠和我的这两个建议他都采纳了,只是因为《新观察》主编戈扬不肯放我走,致使我比张凤珠、龙世煇晚到了半年。1984年8月,我到作家出版社报到时,《中国作家》编辑部已有了三四个编辑,而图书编辑部还空无一人。然而,9月,作家出版社却出版了第一本书,即周扬编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谁当的责任编辑?一问,才知是总编辑江晓天在社外特聘了吴泰昌。

  泰昌兄后来告诉我,1959年的一天,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教授突然布置他和陈素琰、赖林嵩等几位55级同学,要他们协助周扬同志修订1944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但到1962年夏天,不知什么原因,书稿按周扬同志的意见整理好后,却从此没有下文。1983年,吴泰昌向江晓天谈起周扬的这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修订本,并告诉晓天当年就是作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请晓天以作家出版社的名义正式征询周扬意见。不久,晓天就告诉他,周扬同意了,让泰昌负责此事并直接找周扬面谈。这样他就去见了周扬。那天周扬情绪很好,对他说:“我查了,原来你们整理的书稿‘文革’中已损失掉了,这次只好麻烦你重起炉灶。”关于书的修订,周扬讲了几点:“一、每辑的提要不写了;二、译文要用权威出版社的;《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要用最近出版的;三、封面可以重新设计;四、修订本他不准备重写序言,用原来的,文字他再看一下,内容不动。”周扬强调说:这本书的序言是1944年4月11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毛主席看后肯定过。至于序言中提到的人,周扬说:“有的后来政治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也不动了,那是历史,历史是不能任意改动的。”1984年春节过后,吴泰昌将他代作家出版社拟的《出版说明》和书的封面设计图送给周扬审定。周扬当场看了《出版说明》,改动了个别字句,封面也认可了,并将1944年初版书上的序言作了个别词语改动的一份复印稿给了他。1984年10月,样书出来了,首印12000册。他将样书送给正在北京医院住院的周扬,周扬匆匆翻看了书的版权页,颇有感触地说:“这个修订本磨难多年,终于出来了,印数还不少,谢谢你们。”

  近日,我从书橱中找出这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重读周扬写于1944年3月的《序言》,发现最后一句话是:“对在校阅和翻译上曾为本书出力的陈伯达、乔木、曹葆华诸同志,我于此一并致谢。”于是我又想起了周扬对泰昌说的 “历史是不能任意改动的”那句话。

  1985年6月,经江晓天拍板,作家出版社又推出了顾骧编选的《周扬近作》。据顾骧先生说,编这本书是在这一年的一月。当时周扬第一次报病危,于是大家就有了编一本周扬近作选集出版,将他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这篇文章收进去的想法。周扬夫人苏灵扬和张光年找顾骧商量,希望他能担当这一任务。顾骧觉得此事责无旁贷,就花了大约两周时间,突击完成了收集材料、选编、校订、文字整理的工作,编出一本选集,交作家出版社出版了。

  在谈到江晓天一生豁达、豪爽,乐于广交朋友时,李茹说:“晓天从不趋炎附势。对一般人,谁有困难了,被贬了,落难了,他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情和帮助。常常是哪个朋友红了,成名了,升官了,他反而不登门了,不主动联系了。他常对我们说:‘不必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的好’。”他在兼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期间,为周扬精心出版的这两本书,无疑让周扬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感受到了温暖而珍贵的情谊。

    1. “异化”旋涡中的周扬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