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20年发现 刊布60种新语言
发布时间: 2010-01-04    作者:张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1-04
  字体:(     ) 关闭窗口

20年发现 刊布60种新语言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孙宏开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基本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一些少数民族除了使用母语,还使用另外一种或几种语言。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陆续出版,丛书显示,中国有60多种语言,而丛书基本上是1956年至1958年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大调查收集的资料。那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究竟有多少种语言,带着这个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少数民族语言学家孙宏开研究员。
  从“空白语言”到“新发现”语言
  记者:新发现语言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关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新发现语言调查的大致情况。
  孙宏开:1980年至198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陆续出版。作为官方出版的语言描写性专著,原则上每个民族语言都应该出版一本。但是实际上共出版了57本,包括了59种少数民族语言。除了满族、俄罗斯族和回族没有编写语言简志外,其他每个民族都有语言介绍。有的民族使用的语言不止一种,如裕固族、门巴族、景颇族各出版2本,瑶族语言简志虽然仅出版了一本,但是包括了3种语言。
  事实上,除了这60多种语言,我国还有很多种“不为人知”的语言。这些“不为人知”的语言仍有极少数人在使用,严格上讲,不能称之为“新发现”语言。
  记者:这个调查为什么要叫新发现语言调查?
  孙宏开:这里还有一段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濒危语言问题开始关注,我也希望对中国的濒危语言问题进行调研,但是有人反对,认为中国不存在濒危语言问题,因此濒危语言调研的立项工作遇到阻力。我不得不改用傅懋勣先生提出的“空白语言”的概念,当时他认为,“所谓空白语言,是指过去少数民族语言普查时尚未来得及调查的语言或已经知道一些线索,但调查研究不深的语言。”于是,1992年“中国空白语言调查研究”顺利立项,从那时起,我们对“空白语言”的调研正式开始。但后来我认为空白语言也不确切,就改成了现在的名称——新发现语言。这些语言往往使用人口比较少,处在濒危状态或正在走向濒危的过程之中。
  56个民族,134种语言
  记者:您认为我国境内究竟有多少种语言?如何确定一种“语言”是独立语言而不是方言?
  孙宏开:通过这次新发现语言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的语言种类和特点,我们认为中国境内共有134种少数民族语言。
  在近20年的调研中,要确定一种“语言”为独立语言时,必须综合社会历史和语言结构特点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社会历史方面主要考虑五方面情况。第一,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有没有单独的自称。还要注意自称的来源和意义,不同的自称之间是否有关系。第二,除自称不同外,还有其他不同特点。造成目前语言差别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第三,调查这种语言的外缘是否清楚。一般来说,除了方言岛(或语言岛)外,语言的外缘是清楚的,方言的外缘是不清楚的。以尔龚语与嘉戎语为例。过去有人把尔龚语说成是嘉戎语的西部方言,但是我们在尔龚语与嘉戎语接壤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调查这两种语言,他们都是在本地世居,但他们彼此完全听不懂对方的语言。第四,调查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的历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第五,本民族对周围其他民族语言的语感,一般有共同感的为方言,无共同感的为语言。
  这些原则是从许多语言识别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仅仅相对而言,不能把它绝对化。以自称来说,有的语言自称相同,但语言并不一致。但类似这种反例,在实践中是少数。
  记者:我国有56个民族,为何会有这么多种语言?
  孙宏开:出现语言数多于民族数这种情况,有各种复杂原因。首先,民族内部不同支系历史来源不同,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区或相邻地区,民族意识和民族特点接近,解放后,按民族意愿定为同一民族,但同一民族的人使用着差别很大的语言。例如,瑶族分别使用属于不同语族和不同语支的多种语言,自称“勉”的使用勉语,自称“布努”的使用与苗语支语言接近的布努语,自称“拉珈”的使用与侗台语族语言接近的拉珈语等。
  其次,由于征战、迁徙等历史原因,一个民族(或其中一部分)放弃了原来的民族语言,完全使用另一种新的语言。
  第三,同一民族,由于长期隔绝,彼此完全断绝来往,他们使用的语言分别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它们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还有一种情况是使用一种被学术界叫做“混合语”的语言,这些语言在谱系分类上十分困难,它们往往是不同语系、不同语族或不同语支的语言长期接触形成的既非甲、又非乙,或者既有甲的特点又有乙甚至还有丙语言特点的语言。例如青海的五屯话就属于这种情况。五屯话是汉语、藏语、保安语混合而成,但是学术界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此外,有一些境外相邻的民族,在某个历史时期陆续迁徙到我国境内定居,长期以来,繁衍生息,他们目前仍然保留着与境外民族相同或相近的语言。这个情况在我国境内并不少见。
  初步统计,我国56个民族中,使用两种以上语言的民族有24个,占我国民族总数的42.9%左右。还有一些待识别族群也分别使用着一种或两种语言。这表明语言和民族既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不完全画等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