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学艺术史
有感“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发布时间: 2009-10-19    作者:萃 岚    来源:新华网 2009-09-30
  字体:(     ) 关闭窗口
   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臧克家曾经在《毛泽东诗词鉴赏》前言中指出,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理论著作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法宝。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艺术性很高,充满革命豪情,是他几十革命实践的产物,誉满海内外,影响之深,无与伦比。一个外国人曾说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话并不夸张。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说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 国”,是因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是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智慧,是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毛泽东笃志嗜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广博的知识使他见微知著,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浪漫的诗怀使他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富有远大理想和非凡的创造精神。他集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诗人于一身,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导演了一幕幕如诗如画、波澜壮阔的人间正剧,让人叹为观止。

  纵观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部史诗。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从中都可以看到身影。毛泽东酷爱诗词,但这种兴趣是与他从事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以诗词抒豪情、寄壮志,愈是戎马倥偬,愈是在危难之间,愈是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他愈是思如泉涌、诗兴大作、有感而发。他的诗词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既有大气磅礴、豪情万丈之处,又有细致入微、反映民声之音。诗词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和毅力。

   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充满感染力、感召力、凝聚力,让人过目不忘,耳熟能详,时间愈久显得愈有生命力。如1925年《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8年秋《西江月·井冈山》中的“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1929年10月《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1931年春《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1934年夏《清平乐·会昌》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1935年10月《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936年2月《沁园春·雪》中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950年10月《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1963年1月9日《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等等,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战期间,一位记者问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会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可见诗章的伟大魅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伟大的领导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既需要超群的力量,又需要非凡的想象力。”“政治学,从其最高境界来讲,与其说是散文,毋宁说是诗。”在毛泽东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超群的力量”和“非凡的想象力”,看到了怎样用这种力量激励一个民族,战胜强大的敌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争取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

  近日闭幕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愿广大党员干部从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的奇迹中受到启迪。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