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晚年提出并反复倡导的主张。他认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在80岁生日时曾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提出文化自觉的历程。这个概括形象生动,主张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与现代价值,又要看到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长处;不同文化只有相互借鉴,才能发展、共同繁荣。
文化最初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这个时期,文化是自发的。当人们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省,对其他文化借鉴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时,文化创造便进入了自觉时代。文化及其价值观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社会变革时期,这种变动尤为剧烈。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文化创新意识。这种意识就是立足时代,经常反思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观,主动吸收其他民族、国家文化的优长,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包括抛弃旧的落后时代的价值观和树立新的适应时代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从根本上说,文化自觉是价值观层面的觉悟。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观体认得越深刻,文化自觉的程度也就越高。
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而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统摄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其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既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又继承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个自觉在于实现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独立自主”,即用中国人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评判事物。
第一,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保持文化独立的根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文化是否独立,在于有没有与其他民族、国家相区别的独特的价值观。没有独立的价值观,就没有独立的文化。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或文明的多样性,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地几乎没有文化死角,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暴露在世人面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中,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全方位交流、碰撞。文化交流、碰撞背后的价值观较量越来越凸显出来。一些西方大国总是试图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以及颇具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向他国传播其价值观念。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频繁,西方文化产品裹挟着西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涌入我国。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进入,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这种形势下,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任务尤为紧迫。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有没有文化自觉,文化的发展大不一样。人们的思想越是多样,价值观念越是多元,就越是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我们的民族文化就有被西方文化消蚀的危险。文化的作用是“化”人,而“化”人的根本就是使人(包括个体的人和整体的民族)树立一定的价值观。因而,在文化建设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之为根本进行文化建设,既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又有利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