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文化建设
诞生在历史深处的文化之城
发布时间: 2010-03-11    作者:张笑东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3-11
  字体:(     ) 关闭窗口

  “智”——安阳是智慧摇篮,人间奇迹在这里创造,哲学思想在这里闪耀

  安阳殷墟被称作近100年以来中国的最大考古发现,在解读都城遗址、甲骨文、青铜器的过程中,我们也为先民们的智慧而震撼。他们不仅早早地拥有了都市、文字、青铜器这三项标志文明成熟的基本要素,而且建立了最精密的天文观察系统,创造了最优越的阴阳合历,拥有了最先进的矿产选采冶炼技术和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设置了最完整的教学机构。商代的医学已经相当发达,外科、内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医学门类都已经具备,甲骨文中还有针灸和龋齿的记载。商代先人的审美水平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司母戊大方鼎的气韵和纹饰、妇好墓玉器的繁多和精美,直到今天还让海内外艺术家叹为观止,视为不可重复的珍品。

  《周易》被誉为五经之首,东方文明的源头,它所包含的辩证思想,一直影响了几千年中国的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多多少少都和《周易》有着渊源关系。孔子提出了“未知人,焉知鬼”的人文思考,断言“天地之性人为贵”(参见《汉书·董仲舒传》)。《礼记·礼运》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荀子以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董仲舒则肯定:“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而摇荡四海之内”(《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更引入周易的阴阳思维,论证“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周敦颐《太极图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周易》中的名言,至今广为流传。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也是运用易学理念来指导建筑的体现。两千多年来,泽及川西平原四十余县一千万亩良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市区在此次灾害中蒙受重大损失,但两千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系统依旧完好,堪称奇迹。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晶,但背后体现的安阳人的聪明才智,却鲜为人知。红旗渠从渠首到分水岭,长度为72公里,落差只有10米,在没有现代化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如何能保证渠水顺利流下来,确实是一个技术难题。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说,如果红旗渠不能通水,我就从太行山上跳下来,可见压力之大。在修渠过程中,林县的土专家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红旗渠通水一次成功。从沙盘上看,总干渠曲曲弯弯挂在悬崖上,可背后的故事比红旗渠还要曲折。

  安阳历史上出现了一批科学家、改革家、发明家,他们为推进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家,战国时期卫国(今属安阳)人,辅佐秦孝公变法,奖励耕织,废除世袭特权,推行连坐法,废除井田制,按男丁征税,按军功大小授爵,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等,在他的改革措施推动下,秦国完成了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一个半农业半游牧的落后国家,数年时间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出任邺令时期,政绩最著者当为凿渠引漳灌溉农田。至今,漳河南岸还留有当年西门豹兴修水利的遗址,漳河边上的稻田村就是因为引水种稻而得名。

  今天,滑县农民发明家李官奇又一次走上了世界发明史的舞台,他发明了大豆蛋白纤维,让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原创技术,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的缺憾,被国际纺织界誉为“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专利局授予发明专利金奖。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是所有文化都包含着智慧,有些文化是腐朽的、没落的,甚至是反动的。相比之下,安阳的地方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当之无愧是先进文化。

  生生不息的汉字像雨露,如星火,似刀斧,滋润、点燃、开凿了中国浩荡五千年的文明。中国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必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字研究和文化交流圣地,也必将成为安阳地方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平台。开馆之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必将用它令人瞩目的成绩,再次震撼世界。

中国文字博物馆内的蔡伦塑像与再现当年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场景。王颂摄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