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笑东,中共河南省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1963年9月生,河南虞城县人。1983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7月从商丘农专农学专业毕业后,分别在中央党校、河南大学研究生进修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任中共安阳市委常委、秘书长。2003年11月至2008年3月,任中共安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2008 年3 月至2008 年4 月,任中共安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8年4月任中共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建在北京之外的“国字头”博物馆。这样一座世界唯一、国家水准的大型博物馆,为何建在安阳?
究其原因,是安阳这片土地所孕育生成的甲骨文字,以其石破天惊的能量,点燃文明的火种,开启智慧的大门。自1899年起,以殷商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殷墟遗址相继出土了16万片甲骨,成为轰动中外的重大考古发现。在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因其公认的价值与意义而高居榜首。
然而安阳的厚重、积淀与大气远远不止于此。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阳是一部文化经典巨著,点击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册,安阳的厚重与深刻俯拾皆是。安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精华缩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安阳文化,是文明苍穹的一颗璀璨明星,闪耀千载,历久弥新。纵观几千年安阳文化,其特点可以归纳为根、信、博、智。
根——安阳是“三根之源”,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华夏文明在这里发端
“文字之根”在安阳。一片甲骨惊天下。100多年前,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一次偶然的发现,让沉睡3000多年的甲骨文得以拂去尘埃,重见天日。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了我国在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从而震惊了国际学术界和考古界。千年岁月流逝,我们却仍然能透过那些凿刻在龟甲之上的文字,触摸到人类的童年时代,解读那段古老的岁月。甲骨文不仅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在世界三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也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甲骨文和现在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从形体上看,它和现代汉字都是长方块;从构制上看,它和现代汉字都具有相形、会意等结构;从行排上看,在文字改革以前,它和现代汉字都是竖排右起阅读;从文法上看,它和现代汉字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主语、谓语等。所以我们说,甲骨文是汉字鼻祖、文字之根。
“人祖之根”在安阳。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三皇五帝的地位显得非同一般。他们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让我们的先祖一步步摆脱蒙昧与混沌。他们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就曾生活并且葬在安阳,如今的安阳市内黄县就有“二帝陵”遗址。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宇信曾赞二帝陵:“人文初祖,万方同宗。”从颛顼开始,华夏开始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整顿社会秩序,促使宗教进化,民安其生。颛顼又是一位天文历法家,他根据对天文的观察和测算,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对农林牧业的生产起到了科学指导作用。颛顼还创制了九州,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中国首次有了自己的版图和行政区划。至此,华夏泱泱大国雏形初现,“日月所照,莫不砥属”。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是传说中的颛顼诞辰日,许多华夏儿女千里迢迢,云集帝陵,大行祭祀。如今,二帝陵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和华人寻根祭祖的一处圣地。颛顼、帝喾正用他们“人文初祖,万方同宗”的博大胸怀,吸引着无数华夏子孙来此念古思今,缅怀先祖。
“文化之根”在安阳。在安阳城南15公里处有一座羑里城,这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五经”之首《周易》就诞生在这一片寂寞的土丘之上。在约公元前1069年,周文王姬昌被殷纣王囚禁于羑里城。82岁高龄的周文王苦心钻研,发愤著述,观日月交替,察草木枯荣,看鸟兽生息,思人世沧桑,提出了“刚柔相济、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哲理,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巨著。这部又称《易经》的著作,被称为“中华第一经”。《周易》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以及它博大深奥的内涵,是中华文化发展、发扬的“原点”,是不可争辩的“文化之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切皆动,一切皆变。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宇宙观。从那时起,我们的先人便通过观察浩渺宇宙的变化,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代代华夏儿女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原动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外景。王颂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