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6年后的中国已逐渐告别梦魇般的“文革”,中国社会科学院(下称“中国社科院”)于1977年5月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成立,1978年6月成立了与中国社科院旗下各所平行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出版和引介最高水准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
首任院长胡乔木夸下“海口”:“如果哪位优秀学者的学术著作不能出版,你们可以‘弹劾’我。”在这种开放氛围下,1977年至1982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的梁寒冰(1909—1989)向所里编译室的张书生(1919—1997)和杨品泉等人指派了翻译“剑桥中国史”特别是“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任务,梁先生早在1930年代就翻译出版过《唯物史观世界史》。
“剑桥中国史”各卷皆由国外重量级学者主编,各章亦由有学术公信力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堪称反映当时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这套丛书隶属于“剑桥历史丛书”——它为20世纪多卷本历史的学术写作树立了典范。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的钦定教授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1834-1902)策划和主编的16卷本“剑桥近代史丛书”,于1902年至1912年间出齐,剑桥大学出版社随后又出版了“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英国文学史”,以及印度、波兰、英帝国史和伊斯兰史、阿拉伯文学史、圣经史、伊朗史等,均引起极大反响。
1966年,由当时美国和英国最富盛名的中国学大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和崔瑞德(Denis Twitchett,1925—2006)联袂担纲总主编,“剑桥中国史”从最初的6卷扩大到后来的15卷,叙写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至1982年新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2000余年历史。
1999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才推出一本独立于“剑桥中国史”的《剑桥中国上古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迄今尚无中文简体字版),从西方历史学界当时承认的商朝写到春秋战国。
历史所和世界史所是当时中国社科院实力较强的研究所,历史所编译室的张书生曾毕业于“中央”大学历史系;1928年生人的杨品泉1950年毕业于沪江大学,这名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像大多数教会大学学生那样“外语比较扎实”外,对西方经济史葆有特别兴趣。即使1953年从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调入中国科学院后最开始担任的是财会和行政工作,他依然化名在《中国史学动态》上译介西方最新史学动向。
1993年底接任历史编辑室主任的马晓光还记得,当时社里特别倚重院内学者的推荐。82岁的杨品泉始终强调当年是在张书生带领下参与翻译的,编译组同仁将率先译好的“剑桥中国史”第10卷(原版各卷均以“《剑桥中国史》第X卷”为名,也不按卷序出版,引进后均根据原书所标识年代以断代书名对应)给了出版社,“他们觉得我们翻得还可以”,后又译出第11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以“剑桥中国晚清史”为名分上下册一同出版(其英文版1978年出版)。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1800-1911年)》叙述了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当时只能集体署名的译者们告诫读者:“它也有某些提法是我们所不能苟同的。例如,正文和插图中有所谓‘中国本土(本部)’、‘满洲’、‘清朝治理区’等等说法,我们均照字面直译,未加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