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科技史
关于工程科技人才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 2010-06-17    作者:工程院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6-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前 言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意义重大。

  中国工程院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于2007年启动了《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在12个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和多次修改,形成了项目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阐述了当前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并对人才培养的机遇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建议。

一、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

  虽然我国工程科技人才数量众多,但结构性失衡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盲目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导致学校建设目标趋同,人才目标单一,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边缘模糊,教育资源的配置针对性差、有效性降低。

  2.工程教育中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使工程训练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严重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在很多学校,实验课程的比重下降,学生在实验课上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多年来一直提倡的自主性、设计性实验越来越难落实;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更多地是纸上谈兵,课外科技活动由于受条件限制难于大面积开展。

  3.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

  我国现有大学科研导向引导教师过分重视论文、奖励和纵向科研。在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方面,唯学术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许多学校为促使教师发表SCI论文和获取科技奖励,往往设置特殊的鼓励政策,而许多工程性强的课题由于周期较长,很难出短平快的理论文章,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远离工程,远离实践,去追求理论研究。

  4.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环节上,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长期未受到应有重视。首先,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对研究性趋之若鹜,而对应用性却避之唯恐不及;其次,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培养和考核都有明确且具体的表述,而对能力提高的表述则模糊而抽象,科学有效的考核措施更是缺乏,而且在实施中不易掌握,特别是对工程的“设计能力”要求不具体、不明确。

  5.产学政合作不到位,企业不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两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工程人才。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缺少来自用户的导引。

  总体而言,工程性与创新性的缺位,使得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发展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工程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的稀缺,是制约我国实现工程科技创新以及今后全面领先于世界工程科技的最关键因素。2007/200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排名中,中国位于125个国家的第77位,这一结论虽然由于统计标准和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而尚可争议,但仍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政策的演进与反思
    2. 中国十年·自主创新能力在增强
    3. 把提升创新能力放在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突出位置
    4. 第六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京颁发
    5. 创新的力量 制度的优势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