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针对“文革”动乱造成的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研究队伍年龄老化,新兴领域人才奇缺,素质不高的不利局面。中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才成长。例如制定并实施《科研津贴暂行办法》,对在科技研究工作中有发明、发现或突出成绩的科研人员,给予科研津贴;破格晋升一批确有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高级研究技术人员;提拔一批业务水平高、确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科学家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确定并尽可能地稳定一般科技人员的业务发展方向;配套使用从事理论、实验、工程技术和辅助工作的人员,使各类人员有合理的分工,以提高整个科研工作的效率。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出了一批中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青年科研人员打好基础创造了条件,使确有才能的优秀科研人才得到了较快的成长。
同时还加强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建设,恢复中科院系统的研究生培养制度。1978年4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委员会成立。翌年,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了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1年,全院107名博士生通过了论文答辩,这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博士。据统计,从1978年联合招收研究生,到1987年为止,中国科学院(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为国家培养了5千多名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和1700多名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8]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恢复和招生工作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科研力量有了稳定、可靠的来源,也确保了各项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后,中国还积极地派遣留学生,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从1978年到1988年为止,中国科学院共派遣留学人员6416人,其中访问学者4543人,研究生1871人。占全体科技人员的11.5%,占中级以上科技人员的17%。大规模派遣留学生为各学科培养了大批科研骨干,促进了各单位的科研工作,推动和活跃了国际科技交流。[9]
为了进一步做好科技和教育工作,1985年3月和5月,中国先后做出了关于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在科技领域要改革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在教育领域通过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目的。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极大地释放了体制的优势,使得中国的科教事业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因此不断向纵深推进。
2、人才流动开始得到实现。
人才的流动与否,人才流动率的高低,都是衡量和评估人才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人才的使用也是按计划来调配的。在此情形下,人才的流动率很低,学非所用,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人才的流动开始得到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开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才的利用率逐步升高,中国的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才流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1989年是第一个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首先是进行了大规模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整。当时通过对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外语人员、法学人员的全国普查,发现有81万人用非所学。因此开始了对这部分用非所学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整,到1983年底,全国共调整用非所学的专业技术人员21万多人。此外,还吸收录用了社会闲散的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其次是中小城市通过多种形式从大城市吸引人才。第三是采取特殊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工作。在此阶段,人才虽然开始流动,但是仍然带有相当浓厚的计划调配的性质。
第二阶段的人才流动从1983年到1986年。在此阶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合理流动,计划调配的色彩进一步减弱和淡化。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1986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工农生产第一线,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横向联合与技术经济协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到1987年,大约有36万科技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流动到需要的单位工作。1988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国家科委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使得人才的使用更加灵活,流动更加自主。
1987年到1990年为第三阶段。在此阶段,人才的流动更加深入。国家进一步放宽放活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冲破旧体制走向社会。同时兴办人才市场,建立人才需求信息,为人才流动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在单位内部,还推行优化组合、实行合同聘任制,放宽对人才的束缚和限制。[10]
人才使用上由计划调配到开始自由流动,表明了中国人才使用观念的转变,是中国人才工作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流动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后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许多高科技企业,大多是科研人才走出书斋和实验室创办起来的。
3、人才的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工作的又一大突破是人才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这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分类更加合理,评价体系更加科学。
首先,对各类从业人员的分类和相应的管理措施开始实施,“干部”的内涵开始得到细化和分解。党政机关、工厂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干部等从前一概以“干部”对待的不同从业人员,开始得到了分门别类的划分。相应的,对这些人才的管理也就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拟订了不同的管理办法。例如对科技人员的管理就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这一制度1985年开始试行,据国务院6个部委39个试点单位统计,共涉及32000多名科技人员,获得高级技术职务(副教授以上)的人员,由原来的4500多人增加到8000多人,还有一批初级职称人员进入中、高级技术职务系列。[11]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其次,人才的评价体系开始建立并日趋规范,各种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稳定开展进行,不同领域人才的评价体系由此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各类人才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促进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迅速成长。
1978至1992年,是中国政治上实现伟大转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由于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方针,中国的人才培养工作经过拨乱反正,整顿恢复和体制改革,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的局面有所缓和,人才培养已逐渐能满足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到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已有1053所,在校生218.4万人,在校研究生9.42万人,招生3.34万人,毕业2.57万人;外派留学生0.65万人,毕业回国0.36万人。[1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685.4万人(含技工学校学生158.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9.3%;全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232.4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4万人。[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