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祖国的需要
哈工大人殚精竭虑绘蓝天
神舟号飞船正准备进入KM6空间模拟器做实验 王若维摄
有哈工大的地方就会有蓝色,那是历经半个世纪,用青春和热血描绘而成的航天蓝。从全国第一个航天学院诞生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哈工大人可以自豪地说:祖国的蓝天上镌刻着哈工大的名字。
为神舟签发“通行证”的KM6。哈工大人仅用3年的时间,以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圆满完成了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最大型真空容器地面模拟装置KM6。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和多种大型卫星顺利升空前均曾在其中作过多次检测试验,经过它的质量验证和性能考核。
亚洲最大的地面失重训练水槽槽体。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承担了航天员教官试训、航天员试训等任务。尤其在“神舟七号”航天员飞行乘组及备份乘组的正式模拟失重训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神舟七号”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二期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员的“放大的眼睛”——出舱用反光镜体。“神七”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太空漫步的梦想。太空中与鲜艳的五星红旗相互辉映的是航天英雄翟志刚腕上的“出舱用反光镜体”。该类镜体材料为世界首次采用,反光率及镜体的尺寸稳定性超过了美、俄的同类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2004年4月,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发射成功。2008年11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哈工大抓总研制的、主要用于空间大气环境探测新技术试验的“试验卫星三号”成功发射。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哈工大的500多名师生参与到“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与发射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三轴仿真实验转台、故障诊断系统、宇航服智能测试系统、飞船交会对接技术、海上应急浮囊系统、航天员座椅支撑系统的超塑性制备等等——哈工大及其科研团队、科研工作者为此分别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成为唯一同时获得这3个奖项的高校。
如今,近万名优秀学子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着,他们是哈工大的骄傲。
九十年,只是宇宙中短暂的一瞬;而哈工大九十年却在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的前仆后继中书写着一个又一个辉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哈工大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实的臂膀孜孜以求、无怨无悔地为祖国奉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