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百分之一百
要达到又红又专、全面育人的培养目标,蒋南翔强调办好学校必须依靠教师,必须把知识分子政策搞好,这是蒋南翔教育思想的第二大方面。当时党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毛泽东说团结95%以上的人,南翔提出争取团结100%,只要他是爱国的,就要团结。“文化大革命”期间蒋南翔被批判,造反派问,知识分子哪有100%的好人?蒋南翔向造反派解释:这是一种气魄,是为了强调尽可能多地团结知识分子。可那时候谁听他的解释呀!
蒋南翔是非常重视和依靠知识分子的,对老知识分子更是如此。他特别尊重刘仙洲老教授,刘教授本身很有学问,又是刘少奇的老师。蒋南翔多次交代我说:“你开常委会以前,会议讨论什么问题,你向刘校长刘老先生打个招呼,问他是不是参加,他根据身体情况,身体好他就来,身体不好也可以不来参加。这样咱们就保护了刘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刘老不工作也是在工作。”他这个讲话很深刻,对我的启发和影响很大。
当时学校的教授和副教授刚好有l08人,蒋南翔就经常借用《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这个说法,说这一百单八将是清华稳定的基础。这一百单八将中,“老将”大部分都是留学归国的老知识分子。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年轻教师。蒋南翔提出“两种人会师”,老教师这边要提高思想,当然也要提高业务基础;同时,年轻教师在原来思想基础比较好的条件下,业务上要成长起来,两边最后都会师到又红又专,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也就建立了。
要办好学校,必须两个轮子一块转,教师是一个轮子,另一个轮子是职工。蒋南翔说职工这个轮子不能少,学校没有后勤工作,就失去物质基础,一切无从说起,所以职工的生活、学习、各方面工作都要关心都要做好。
蒋南翔要求学生们又红又专,对学校的领导干部,也要求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他要求我们党委的同志参加学生的政治课教育,书记、副书记兼任政治课教研室主任、副主任,他本人兼任哲学教研室主任,亲自给师生讲哲学课。我也曾兼任党史教研室主任,为学生讲过课。
思路清晰的教育家
蒋南翔教育思想的第三大方面表现在高等院校领导体制上,他不主张学习苏联的“一长制”(即校长负责制),主张实行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文化大革命”后,高等院校领导体制变成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里依然有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主任就是校长,所以,可以说现在的高等院校领导体制基本上与蒋南翔的主张是大体一致的。
但是在系里面,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当然也有系务委员会,但党总支只起保障作用,不是领导作用。因为校党委已经决定了大政方针,系里不必再提领导作用,不同于地方上的有好几层。
在更具体的基层工作上,蒋南翔有一个观点,即基层出政策。实际上就是实践出真知的意思,和后来l978年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谋而合。蒋南翔多次讲坚持真理,在“文化大革命”刚发动时他对我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健康的人不怕体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基层出政策是蒋南翔的方法论之一,他的方法论之二就是三阶段两点论,就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清华发展的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老清华,第二阶段是1952年学苏联,第三阶段是1958年以后。每个阶段好的都应保留,有缺点都应想办法克服,肯定成绩。”
具体地说,第一阶段是老清华时期,新中国建立前的清华大学有好的地方,治学严谨、基础理论扎实,这是要继承的;老清华的学生很活跃,革命传统也应继承,因此,对待老清华要一分为二,继承好的传统。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一段时问内我们学习苏联,苏联专家参加了很多高校的校务委员会,很多事情苏联专家一说话似乎就像下结论似的。蒋南翔不这么认为,他会说,“根据我们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第三阶段就是l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革命,提倡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很多学校就出现了劳动过多的情况。清华在参加劳动强度上不是特别突出,把握了尺度,不像有些学校学生们普遍反映劳动过多,过多挤压上学时间。
康生当时还提出一个上山办大学的荒谬主张,怎么回事呢?康生到河南一个山上去“考察”,这个山上有一座庙,一些高中生在庙里办大学,吃饭、睡觉、上课、劳动都在山上,于是康生就到处鼓吹上山办大学。蒋南翔不认可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样的话,很多学校都会乱。但是对于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他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适当的生产劳动是有益的,他提出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真刀真枪搞毕业设计,密云水库、人民大会堂、原子反应堆都有清华师生的心血,因此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应该坚持并继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