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又红又专的清华学子
蒋南翔认为办大学首先应有一个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应该有所区别。蒋南翔的杰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清华实践相结合、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和清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国家输送了成千上万“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提出了“蒋南翔教育思想”。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蒋南翔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从而达到殊途同归。1958年,毛泽东提出又红又专,红专结合。蒋南翔认为这个提法更确切、更好,并提出清华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对于又红又专,他还提出了具体内容:“红”是方向,是信念,是理想,从思想政治上有三个台阶,爱国主义——公私兼顾,社会主义——先公后私,共产主义——大公无私,不同台阶就有不同的要求,各按步伐,共同前进,不能一律要求、强行一样;“专”是指业务技术,特别强调基础要厚实,注重基础课,包括一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专”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与生产实际、科研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学校党组织提出发展党员必须又红又专,单纯的“党棍子”不行,应该有知识、有文化、有特长,党的先进性才能得以体现和保证。
蒋南翔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l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蒋南翔马上将口号具体化为教育、科研、生产三结合,并且组织水利系毕业班的师生设计了密云水库。密云水库地质情况很复杂,当时有20万民工施工,中央要求l958年动工,第二年基本建成。这样大的工程建设任务对于清华,乃至全国高等学校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58、59两届毕业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很多同学都知道蒋南翔常讲的干粮和猎枪的故事,是个什么故事呢?干粮吃完后就没了,但猎枪在手,要吃了,自己拿去捕食就行了。因此,“重要的不仅是给他一袋干粮,更应给他一支猎枪”。这就是蒋南翔强调的培养学生掌握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教书是为了什么?学校培养学生是为了什么?不是知识观点的强行灌输,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贡献才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很快进入状态,干好工作。所以那时有一句话:“清华干活,出活!”
全面育人组建三支代表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清华,让很多学子记忆深刻的是学校优良的校风。蒋南翔强调又红又专、全面育人,希望学生们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因此,我们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三支代表队:政治思想队、文艺体育队、科学登山队。我们希望代表队员们在班集体中起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同学们全面发展。蒋南翔说这是殊途同归。
政治思想队指半脱产的辅导员队伍,始于1953年。在高年级学生中选拔最优秀者任政治辅导员,延长一年毕业,边学习边工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不受损失,在政治上得到更多锻炼,培养这一部分人既能做业务工作,又能做政治工作。当时我们有个口号是“两个肩膀挑担子”,一个肩膀挑政治,一个肩膀挑业务,政治工作挑得好,业务工作照样挑得好,简称为“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是“双肩挑”的最好代表队。
蒋南翔有一句名言:年轻时候做一点政治工作、社会工作,学点马列,终身受益。他当时曾经讲过,有没有可能在我们的辅导员队伍中间,将来出一些省委书记,省长,还有副总理?当时我们还不好提总理,因为周恩来总理在我们心目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所以他没有这样说。现在看来,实际上他的设想是达到了。历史证明了他的远见,他提议建立的政治辅导员制度不仅在清华是首创,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也是首创。这个制度,首先为清华大学校系两级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清华大学正副校长和党委正副书记都曾经担任过政治辅导员。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学生更多地被输送到企业、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成为领军人物。这对党对国家是个重大贡献。据《蒋南翔传》统计,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每届都有9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清华学习期间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而在十六大选举产生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政治局常委里有4人曾在清华大学学习过,其中3人担任过政治辅导员,即胡锦涛、吴邦国和吴官正。
文艺体育队包括文工团和体育代表队。蒋南翔曾说:“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因为年纪越大,知识、经验也就越丰富……要想在老年丰收,就必须在青年时代播种。”“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我们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多方面的兴趣,不要做‘干面包’。”他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并要求学校保证同学们每天有l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推崇新鲜的皮肤、结实的肌肉胜过世上最美丽的衣裳,一下子被全校师生接受并身体力行,每天下午4点半开始,操场热闹得很。
1958年成立的文工团,为了演出和排练方便,从全校各系抽出骨干队员百余名实行集中训练、住宿和管理,和各系一样配备了辅导员,单独成立党团组织,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业务学习时再各自回班,因此每个队员都有两个集体。这种组织形式当时在其他高校是没有的,是个“创新”,现在还延续这种传统。1960年,文工团搬到第l6宿舍,陆续集中了冶金系的黄辰奎、水利系的胡锦涛、无线电系的靳东明、建筑系的尹婉秀、马丽、黄邦杰和化工系的刘密新等“5字班”同学。这一届的舞蹈队队委以“5字班”同学为主,团支部书记是电机系企6班的楼叙真,副书记是水5班的胡锦涛。队员每天早上就在16宿舍前面的小路上练功,直到吃早饭。舞蹈队几位集中住宿的同学学习时间要少一些,但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平均成绩比班上一般同学还要高一些,胡锦涛更为突出,他在大学期问除了一门课程为4分外,其余都是5分。胡锦涛、靳东明、黄辰奎先后在舞蹈队入党。
文工团在校内大规模的演出有两次,一次是校庆前后为北京市中学生演出,一次是纪念一二九运动为校内同学汇报演出。每年还要为新生作“迎新”演出、“五一”“十一”参加游园和天安门广场的演出。另外还要承担一些临时性的演出任务,如为全国民兵会议专场演出,为全国青年联合会的联欢演出。l964年国庆15周年时,《东方红》大合唱中,不少成员是清华文工团的学生,他们多才多艺,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演出任务。
科学登山队主要针对业务上特别拔尖的学生,为这些尖子生另开路走,吃“偏食”,开“小灶”,因材施教,请最好的老师给他们讲更深的东西。因为是从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选拔出来的,这些学生被称做“万字号”学生。这些学习尖子很多都成长为尖端工业和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如今很多院士、学科带头人都曾是科学登山队的队员。当时我们校领导向学生们作报告常说:苏联的卫星上天,靠的是一万博士,十万副博士。中国现代化也必须培养自己的高级人才,培养一支“科学登山队”,一切有志青年都应该报名参加,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很多学生听完报告后,马上树立了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的志愿,纷纷报名参加考试,很多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钻研业务。当时研究生很少,全校也就一两百人。
三个代表队虽然是少数,却成了全校学生的努力方向,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发挥自己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