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从北京大学看1958年高等教育界的“双反”运动
发布时间: 2010-05-17    作者:王凛然    来源:《北京党史》 2010-05-17
  字体:(     ) 关闭窗口

二、“社会主义最有力的形式”——北大“双反"运动的主要形式

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反保守反浪费的指示》中要求,采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开现场会和展览会等形式,揭露和批判浪费、保守的现象和它们的危害性。这就为北大“双反”运动提供了政治模板。

1.大字报(西瓜园)

这次运动的特点就是大字报多,可谓铺天盖地。毛泽东在他的那篇著名的《作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中就说过,“一九五七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个最革命最生动最民主的群众斗争形式,就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和大字报。”在《北大双反运动誓师大会上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类似的话语,“大鸣大放的主要形式是大字报,历次运动证明它是社会主义最有力的形式。”大字报作为政治传播的重要形式,自1957年整风运动,北京大学“民主墙”的第一张大字报开始,逐渐成为当时北大的一个传统。“双反”运动时期的北大,就是大字报的海洋。l958311号晚上l0点半,校园中就贴出了8.7万张大字报。到320号,“全校大字报已达到二十万份以上,而且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揭发,越来越深入,这表明,对于我们所干着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大字报成为了运动的温度计,“双反”运动的成功与否和大字报的多少以及质量直接挂上了钩。写大字报在北大形成了竞赛的氛围。“我们全班同学和全校同学们一起投入轰轰烈烈的双反运动。写大字报成为我们班生活中第一件大事。有的孜孜不倦地写到一两点钟还不肯休息……表现了最大的革命干劲。”北京大学把大字报称作“西瓜”,张贴大字报的地方叫“西瓜园地”,给谁贴大字报就叫给谁“送西瓜”。物理系在全校第一个开辟了“西瓜园”。在校党委的倡议下,中文、历史、哲学等各个系都纷纷开设“西瓜园”。这些“西瓜园地”的“西瓜”都有专人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把符合运动需要的大字报进行摘录和综合。在这种政治引导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鲜明的显示出来,为进一步的揭发和大辩论做了必要的准备”。

2.讨论和辩论

在北大,自从反右斗争开始使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后,用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开展运动已经成为解决问题、统一思想的重要形式。在“双反”运动中,大量和频繁地使用“交心会”、“谈心会”、“辩论会”的方式。而贯穿其间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种强大的政治传播方式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在运动中,对很多教授采取了交心会、谈心会的方式。交心会由三三两两自由结合开始,由小到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非常浓厚,但主要还是针对问题教授的批评,给以压力。“我们在交心会上向他们‘摊牌’,直率、诚恳地批评他们”,而这样的方式效果如何呢?“这是运动中他们喜欢的好形式,教授们在会上可以站在主动地位,向党交心、互相交心。和风细雨、生动活泼地展开批评自我批评,”美国学者威特曾系统研究过这种方式所发生的政治传播作用。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每个个体从这种群体讨论中可以获得情感支持,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加快了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此外,辩论也大量使用在这次运动中。学校不断强调辩论的重要性,要求师生“通过大争大辩,明辨是非、解决各种矛盾”。虽然强调辩论用民主的方式进行,但是由于预设前提,“通过充分的大辩论,从思想上解决问题,真正认识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敌人……必须毫不迟疑地清算掉,把它搞臭”,所以这种辩论只是另一种批判,批判那些与运动组织者精神不一致的思想,以走向“兴无灭资又红又专”的大道上去,比如一些教授在辩论中认为自己有个人主义、名利思想,认为“双反运动是个伟大的救人运动,把很多人都救出来了,使我也认清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教授们的“投降”自然和政治压力不无关系,但是讨论和辩论所起的作用同样存在。因为在讨论和辩论中,“个人可以清楚地了解大家对他的看法。如果他为同事所接受,自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否则便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得被重新接受的安心: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3.形象宣传

形象宣传,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直观宣传,它是“借助于情绪感染力,尤其是通过激发视觉感知来实现的宣传影响,其目的是使观众形成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在群众运动中,漫画、诗歌、展览、曲艺等都属于形象宣传。在政治传播过程中,形象宣传最能调动受众的情绪,引起共鸣。

在北京大学的“双反”运动中,形象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文艺宣传部分仅仅到42就“演出了80多场次、40多种节目,现全校每个系都有了宣传队,内容上都是关于扫五气、西瓜园等目前中心任务的题材,打破了文化活动常规。”合唱团紧锣密鼓普及革命歌曲,配合运动在广播台播送每周一歌,编辑出版《高歌猛进》的“双反”战歌歌曲辑。美术社成立“双反”突击小组,在第一阶段创作出几百幅画。朗诵组在运动中每天举行一次广播朗诵会。此外,有各个社团联合成立了“双反突击宣传队”,采用民间小调、相声、小演唱等形式在宿舍、广场演出,为运动造势。此外,很多院系还纷纷成立“双反”文工团、歌咏队、乐队等等。

展览会是贯穿整个运动过程的另一个形象宣传形式。早在195838,数学力学系举办了“反浪费展览会”,成为北大这场运动中第一个展览会。3l0日,化学系的“废次品展览会”接待了成千的师生并且成为模板在北大校刊头版报道并推广。随后,经济系的“小型双反展览会”、生物系的“小型反浪费展览会”、中文系的“思想跃进展览会”、总务处的“反浪费反积压展览会”等等。展览会,作为一种纪实性形象宣传方式。通过数据、图表、实物等表现方式,很容易激发起群体强烈的感情。

在这一阶段,校刊由每周一期改为每天一期,校广播台由一天2次改为一天广播5次。“双反”曲艺创作组、“双反”美术突击队、对口相声、活报剧、文工团、合唱团、歌咏队、小乐队等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废次品展览会、“双反”展览会在各个院系此起彼伏,构成了北京大学20世纪50年代最大规模的一次群众运动。这种地毯式的政治动员和形象宣传,其规模、密度和效率令人震撼,构建着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模式。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