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标题提出“反浪费反保守”的口号。2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反浪费反保守是当前整风运动的中心任务》,拉开了“双反”运动的序幕。3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保守反浪费的指示》,决定“以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在全国进一步普遍地开展反浪费、反保守、比先进、比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运动”。至此,“双反”运动在全国,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场运动在高等教育界一般经历了“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大整大改”、“教学整改”等三个阶段。这次运动“可说是解放后大学中知识分子思想教育运动中最深入的一次。”对1958年发生在高等教育界的“双反”运动,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北京大学的“双反”运动为例,试图展现这场运动的历史原貌。
一、“兴无灭资"的社会主义革命大浪潮——北大“双反"运动的过程
1.准备与酝酿
“北京大学的“双反”运动从2月底开始,经过两周的准备阶段……”。首先,校党委通过校刊、广播电台发表《反浪费反保守热潮席卷复旦》、《决心做坚定地左派,交大教师纷纷定出个人规划》、《许多兄弟院校燃起了反浪费之火》等文章,向师生介绍上海经验,为运动开展作舆论准备。其次,发动师生讨论和学习这些经验。为运动开展作群众准备。“以两周时间着重进行了发动教授的工作。组织他们参观了工厂、农村的大跃进。向他们反复交代了运动的意义与方针,动员他们自觉革命。”安排教授座谈,“上海科学家和教授掀起自我思想改造运动的消息在我校教师中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教授们都热情洋溢地表示要‘决心做左派,力争红又专’,并且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再者,召开预备会,为运动的正式开展作好组织准备。l958年2月28日,北大校党委召开支部、直属支部委员以上干部会议,校长陆平作了报告,告知与会人员在北大要“发动群众展开一个反浪费、反保守,比先进、比多快好省的群众运动。这个运动要以反浪费反保守为纲,使学校来一个全面的大跃进。”报告最后谈到了在北大开展这一运动的计划和步骤。
在完成了舆论、群众和组织准备后,l958年3月10日,校党委召开“全校反浪费反保守运动誓师大会”。至此,“双反”运动在北大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大鸣大放阶段
从3月初到4月2日,“双反”运动进入第一阶段,即大鸣大放阶段。这个阶段声势浩大,“形成了‘兴无灭资’的社会主义革命大浪潮”。3月10日,在“双反”运动誓师大会后,整个北大都迅速贴满了大字报。在开始的几天,深入揭发“浪费”和“五气”(指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成为“西瓜地”(北大将大字报称为“西瓜”。将大字报集中展出的地方叫“西瓜园”或“西瓜地”)里的主旋律。物理、中文、历史、哲学各系通过广设“西瓜园”,针对教学科研、财力物力浪费、行政工作等各方面生产“西瓜”。3月18日,学校举办了“浪费展览会”。3月20日,学校召开全校党员大会,“动员每个党员以实际行动引火烧身,带头揭发党内外的浪费保守现象,以身作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后,全校六千团员举行了整团跃进大会,各系也连夜召开党员大会,鼓动党团员行动起来参加“双反”。这样,“双反”运动就更加热烈地进行起来。到21日止,北大共出了大字报28,7万份,平均每个教授出了26份。据报道,当时“教师和学生中98%以上的人都发动起来了,大多数中间派表现了向左靠拢的趋势,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性高涨。”到了4月初,通过大鸣大放,“大家互相烧,上下一起烧,党内外一起烧……比较充分地揭露了学校两条道路和两种方法的矛盾”,校党委认为运动可以转入下个阶段了。
3.大争大辩、大整大改阶段
从4月2日到5月20日,是运动的第二阶段,即大争大辩、大整大改阶段。4月2日下午,北大召开了校务委员会第45次会议,在会上。校长陆平作了报告,主要报告了“双反”运动在大争大辩、大整大改阶段的工作计划。4月2日晚上。陆平代表党委在全校大争大辩大整大改动员大会上,向全校万余名师生员工作了《红透专深,一切为社会主义》的报告,标志着北大“双反”运动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一阶段鸣放所发现的问题进行争辩和整改。由于无论是教学科研问题、财力人力浪费问题还是党团工作问题,都被认为是“学校两条道路和两种方法的矛盾”,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亦非常清晰了。“只有明确社会主义立场,树立又红又专的方向”才能“把思想革命进行到底,把教学改革深入一步,并且做好,……使我们的北京大学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的新北大。”运动主要采取了红专辩论的方式进行。而辩论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就是把一切问题都上纲上线为走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路还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道路。中文系、物理系、哲学系、世界史教研室、植物生理教研室等很多院系都纷纷召开数百甚至上千人的红专辩论会,历史系等院系还进行了红专大游行,表示要“红透专深”。很多院系的教授都写文章自我批判,或者被点名送了“西瓜”。4月14日至4月26日,以化学系傅鹰教授为典型,学校通过发动群众贴大字报(“双反”运动进入大争大辩阶段以后。有关傅鹰先生政治立场问题的大字报贴满了化学楼),举行教授交心会,校报出专刊的形式,进行了集中批判和“帮助”。在这个压力下,傅鹰先生表示“向真理投降。”此外,一些名教授纷纷写了自我检查,在这一阶段,各系都集中力量进行了拔粉红旗和白旗,系统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等,全校很多教师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纷纷制定红专规划,表示要“拔除白旗”、向党交心。到了5月21日,“教师中已广泛地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绝大多数同志已订出了个人红专规划,需要转入运动的新阶段——教学整改阶段。”
4.教学整改阶段
1958年5月17日,“在红专辩论获得巨大收获的基础上,我校‘双反’运动进入到深入教学改革的阶段。”北大举行了万余名师生的新的誓师大会,北大党委第三书记马适安作了动员报告,报告认为教学整改的重点是教学和科研中两条道路的斗争,整改的目的就是教学和科研要走真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时还要搞出本单位的跃进方案。当时的设想是“搞到学期底,每周一般以六段时间参加运动”。作为教学整改要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大学俄语教研室成立了公共俄语工农班,汉语教研室为解放军开设补习班,生物系参观皮毛兽养殖场,法律系开设“现代修正主义”专题课等等。5月底,随着“大跃进”在全国的急遽开展,北大也赶紧跟进,“双反”运动和它的第三阶段在北大也就不了了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