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大学:以文化自觉引领社会进步
发布时间: 2010-05-12    作者:汪大勇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5-12
  字体:(     ) 关闭窗口

文化自觉推动大学的传统继承与创新

  记者:大学应该如何践行这种文化自觉,是否应该有具体的使命或者指向?

  王卓君:文化自觉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甚至“口号”上,而是有着具体的历史内容和时代价值指向,大学的文化自觉包含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解读、创新和扬弃,也包含着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和批判,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思考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说过:“应当在全球泛滥的伪文化的压力面前捍卫自己的文化特性,大学应该成为这方面的主要源泉……不能把本民族的伟大文化和价值继承抛进受忽略的角落。”大学要自觉担负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清理、批判、传播的责任,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承担推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并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引领社会文化进步。

  二是要坚持多元文化的吐纳与整合。大学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窗口,应自觉担负起对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消化、创新的责任,在促进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相互理解与借鉴中,重视文明交流、沟通、对话,反对文化霸权,突出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努力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融会的桥梁。当今世界各国的著名大学,几乎都是国际性的,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大使”,共处校园,进行着多元的文化交往与对话。

大学文化建设有创新才有发展

  记者:当前我国大学的文化建设应从哪些方面突破?苏州大学在这方面成效如何?

  王卓君:当前,我国大学在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传统职能,推动“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发展之外,还要进一步扩展大学的文化引领职能,自觉担当起文化的传承创新者的时代重任,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学建设与文化发展之路。

  一要研究挖掘中华文化传统,传承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关键就是要通过深入研究挖掘使传统文化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并在对传统文化充分体认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人。作为吴文化研究的重镇,苏州大学近年来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力量,设立了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东吴书画研究院、博物馆等机构,立足区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遗存保护与承继的研究。另外我们立足学校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深刻挖掘和凝练“苏大精神”,广泛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使广大师生在文化自觉中坚守苏大精神,在追求创新中发展苏大传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首批十所收录院校之一,《苏州大学文化史研究》将在今年公开出版,这将是我校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在此也希望继续得到媒体朋友和专家们的关注。

  二要树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杨叔子院士曾经指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对此我非常认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大力弘扬各前身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构建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于一体的通识教育模式,并在2008年启动推行完全学分制,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和阵地来引领提升校园的整体人文素养,“东吴大学生艺术团”“东吴辩论社”“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在学校、社会上都赢得了广泛赞誉,特别是2004年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我校进行了中国大陆的首演,引起了空前轰动,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对昆曲等传统文化的热情热捧。

  三要实施国际化开放办学,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我们认为,国际化办学的核心要义是拓展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为此学校始终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来认识和推进。目前,我们已经与国外及港澳台等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每年聘请数十位外籍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营造优秀的文化交流气氛,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2005年韩国大真大学苏州分校落户我校,开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全新形式,目前我校共有来自外国留学生近2000名,位居全省高校第一位。同时,我们还努力探索走出国门、国际办学的路径,2007年与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设立了“孔子学院”,去年3月又与香港凤凰卫视签约共建凤凰传媒学院,是我校首次与境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学校正积极筹建“老挝苏州大学”,将成为我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步。在开放的环境下,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流、撞击、融合,必将对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大学校园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产生丰厚的滋养。

    1. 刘仓:文化自觉与中华文明新形态
    2. 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
    3. 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和谐文化建设
    5. 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到习近平的“文化自信”
    6. 史学修养与文化自觉——同非历史专业的青年学生谈读史
    7. 提升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
    8. 增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9.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10. 论中国共产党文化外交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