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模式创新出英才
发布时间: 2010-04-14    作者:丰捷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4-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份出自学生之手的调研报告,影响了政府决策,这样的先例在目前的中国高校并不多见。

  两年前的这个喜讯至今令人大人感到骄傲:5名硕士研究生完成《2007年国家扶持生猪养殖政策执行情况分析》的调研报告被温总理等三位正副总理多次批示,而使生猪生产政策得到进一步调整。与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中国学子的名字一同,在人们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抱以无奈的叹息时,他们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希望。

  刘宝存: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心所在。从课程结构上看,我国本科生教育课程仍然存在着过分专业化的倾向,加强普通教育课程,提高专业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同时,重视跨学科教育正在成为各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国高等学校应借鉴美、英、法等国高等学校的经验,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甚至跨学科辅修、跨学科专业。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对创新型人才来说,仅有知识是不够的,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像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教学法,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德国大学中流行的研讨课,以及国内一些大学正在实验的本科生科研和创造性活动、创新性实验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纪宝成: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前提,同时,要以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这里所说的专业训练不能仅仅从一个学科的范围去理解,除了学习本学科的知识外,专业训练的另一层含义是要注重学科交叉结合,培养学生较宽的视野和多方面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注重重构基础、反映前沿、交叉融合,将学科专业设置综合化,打破课程界限,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来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近年来,人民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我们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设置了经济学—数学、国学教育、金融学—数学、工商管理—法学等若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去年,我们还首创“国际小学期”,着力营造“在地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同时,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的制度设计等等都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培养模式创新依靠制度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人的潜能开发。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是真正有利于人的潜能开发,真正满足人的成长发展需求的?

  曾经,“一考定终身”让多少人因为年少时的懵懂选择而遗憾终生。早早进入专业学习,学文科的不懂数理化,学理科的不会写报告,这样的尴尬又影响了多少人的职业生涯。多年前,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由选课、自主设计学习计划、实行弹性学习年限的“元培计划”开始在北京大学试行,前所未有的“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的制度创新让学生在追随兴趣的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自主、多样选择带来的幸福。

  纪宝成:

  学习的自由度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十分重要,自由选择专业,自由选课,必然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视野,更多样的选择。但这样的设计涉及高校招生、学籍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制度。

  按照现行政策,入学时学新闻学的,毕业时不可能拿法学文凭,因为你一入学,学籍就已备案。学科定死了,你想拿这个学位又拿另一个学位,也不可能,除非重新参加高考。这就是我们的学籍管理制度,在我看来,很荒唐。

  我认为,由拔尖人才培养而引发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必将引起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它涉及国家教学制度的修改和改革,也涉及高校内部一些深层次问题。怎样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师的利益为转移,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下决心打破已有的利益平衡和制度障碍。

  刘宝存:

  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教育主管部门要允许学校根据就业市场、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地设置专业,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专业甚至自己组织专业,促进专业设置的个性化。要真正实行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制;要完善选课制,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改革教学评价制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熊丙奇:

  要让杰出人才“冒”出来,对大学来说,应该努力重建教育土壤和学术土壤。而最为关键的,就是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起以“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通识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国外大学普遍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校的服务不好,学生将以脚投票不选择这所学校。我国高等教育如果能建立这样的制度,必将促使大学重视学生的利益,提高竞争意识,从而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部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尝试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以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任务是: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北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借鉴世界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和北大实际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更好地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元培学院为学生拓宽基础、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造灵感创造了条件;自由选课、选专业、自主设计学习计划和弹性学习年限等制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判断和选择的意识和能力。

  清华大学: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学堂”是清华大学建校之初的校名。“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充分发挥清华的综合优势,选择若干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进一步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努力使进入该计划的学生将来成长为相关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跻身国际一流的学术队伍。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

  由校长亲自主持,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意见,负责提出全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培养标准,逐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跟踪、检查、评估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匡亚明学院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建立“多次选择,逐步到位”、“本科生导师制”、“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等群体性特征,尤其在交叉学科领域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政策的演进与反思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