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教育史
大学文化的整体性与和谐校园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1-24    作者:杨向荣 王菁华    来源:光明日报 2010-01-24
  字体:(     ) 关闭窗口

  大学文化的整体性是指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大学文化的整体性规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科学性与持久性。因此,我们应从大学文化整体性着眼,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整体性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属性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师生的精神纽带。

  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内涵结构的关联性。大学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精神、制度、环境和行为四个维度,其结构应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二是建设的系统性。大学文化内涵丰富,既包含空间的结构,又蕴含了时间的跨度。大学文化建设应注重将精神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的因素充分整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既应考虑到空间的广延性,又要考虑到时间的连续性,既应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到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构建一个整体的大学文化体系。

  在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其所体现的包容精神更是校园各要素和谐协调的前提与“溶剂”。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为维持其正常运转和教学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具有大众认同度的传统习惯,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稳定剂”,决定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持久性。而环境文化主要指以校园风貌等物质形态存在的“硬体环境”和以育人氛围等意识形态存在的“软体环境”所蕴涵的文化。环境文化是和谐校园发展的“催化剂”,通过开放有序的环境文化建设,催生着校园的和谐发展。最后,行为文化是指大学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种行为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产生的文化现象。行为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师生员工个体上的折射,是校园和谐的“显示剂”。这四个方面组成的大学文化是能动的、和谐的,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方向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作用。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大学文化整体性建设

  (一)整体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校园和谐,是指学校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和谐大学文化对广大师生员工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对师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人际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大学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整体性视角下的和谐校园构建。文化的整体性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谐校园的发展同样需要大学文化的整体性。

  首先,精神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而且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培育大学精神文化,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贯穿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基本精神,具体表现为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忠于真理的求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等;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态度和认识,表现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其核心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健康向上的大学精神文化,应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而应统筹兼顾。

  其次,制度文化是联结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纽带,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大学文化整体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必须制定科学的制度和规则,促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制度文化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和组织性,对大学师生的思维方式及日常行为具有引领和约束作用。培育大学制度文化,应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学的认知和感受来参与制度设计。应着眼于促进教学系统、科研系统、行政系统、后勤系统的互动互补,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为大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再次,行为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反映,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外在表现。大学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风体现出来。校风包括学风、教风、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等,是大学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集体风尚。培育大学行为文化,应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学生不仅努力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大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

  最后,环境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依托。大学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凝聚和体现着校园文化。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能使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从而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特色,通过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陶冶师生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美好情操。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1. 论社会史的整体性
    2. 论中共党史研究的整体性原则
    3. 协调发展:对发展问题的哲学总结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