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以来中国农村教育史研究述评
田庆锋 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
中国农村教育史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作为历史经验,中国古代农村教育史研究仍对现代农村教育改革,乃至中国整个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教育史的研究逐渐受到了教育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分“古代农村教育”、“近代农村教育”、“私塾、私学与农村教育”等专题进行述评。其中难免挂一漏万,敬请专家指正。一、古代农村教育史研究古代农村生活为古代农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生态环境,也是我国教育传统形成的社会基础。学者们从教育哲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古代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和内容等问题。丁钢的《中国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1]利用文化学的方法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考察,其主编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2]对中国教育传统结构及其现代性、中国民间社会教育心理传统、中国教育传统的非正式制度(包括民间文艺教化、作为伦理教化的宗族制度、农业习俗教育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此外还有郭齐家的《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3]、刘鸿远的《试析古代德育的政治性》[4]等。以社会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研究中国农村教育的一种新方法。费孝通的《乡土社会生育制度》[5]一书,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文字下乡”的困难。马戎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研究》[6]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文教政策和封建社会的变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此外重要的论著还有:彭勇《广收人材以资吏治———清前期河南地方教育体系略探》[7]、肖唐镖等学者著的《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8]、瞿同祖先生《清代地方政府》[9]、石涛《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10]等。二、近代农村教育史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农村教育史的研究中,文献研究和系统论述成果较多地集中于近代,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在文献整理方面,现代学者将20世纪初乡村教育运动中涌现出的诸多教育家的著作资料进行了整理,主要有:董远骞和施毓英主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集》[11]、田正平和李笑贤主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12]、陈侠和傅启群主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13]、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14]、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15]、江苏省陶研会和南京晓庄师范陶研室编《陶行知文集》[16]、宋恩荣编《晏阳初文集》[17]、窦克武主编《王拱璧文集》[18]、宋恩荣编《梁漱溟教育文集》[19]、马秋帆主编《梁漱溟教育论著选》[20]、韦善美等主编《雷沛鸿文集》[21]、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22]等;近代学者在当时出版的专著或保存至今的研究资料主要有:古梅的《乡村教育》[23]、陈兆庆的《中国农村教育概论》[24]、袁希涛《义务教育》[25]、余家菊《乡村教育通论》[26]、王衍康《乡村教育》[27]、黄炎培《断肠集》[28]、梁漱溟和章元善编《乡村教育实验》[29]、中华职业教育社编《农村教育丛辑》[30]、俞庆棠《民众教育》[31];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32];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33]等。现代学者关于近代乡村教育思潮和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苗春德主编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34],该书详细而系统地考察了近代乡村教育思潮和运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嬗演历程、各主要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基本特点、经验教训、与现代农村教育的关系等问题。此外重要的研究成果还有:郑世兴《我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想和运动》[35]、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36]、湖南武冈师范学校主编《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37]、周洪宇主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38]、马小泉等著《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39]、马勇著《梁漱溟评传》[40]、李之钦著《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41]、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42]、钟兴永《罗轨重乡村教育改革实践浅述》[43]、王如才和李德恩《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44]、孙林《晏阳初与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45]、高谦民《陶行知与晓庄师范学校》[46]、周志毅《传统、理想与现实的变奏———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变迁》[47]、许波《陶行知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48]、朱汉国和王印焕《20世纪20-30年代华北农村教育滞后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9]、高谦民《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管窥》[50]、周逸先和宋恩荣《试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51]、郑起东《近代华北乡村教育的变迁》[52]、于书娟《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异同》[53]、蒋纯焦《密切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关系———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54]、张庆雄《梁漱溟乡村教育模式探析》[55]、刘静《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56]、王先明和郝锦花《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变迁》、程静英《晏阳初与“博士下乡”》[57]、李荣新《试谈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中的乡村教育改革思想》[58]、梁漱溟《梁漱溟自述》[59]、雷坚编《雷沛鸿传》[60]、商丽浩《近代学堂收费制度的形成》[61]、童富勇《论乡村教育运动的发轫兴盛及其意义》[62]、钱宗范主编《雷沛鸿的生平和事业》[63]、郭道明主编《雷沛鸿国民教育概论》[64]、夏军《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65]、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66]、赵碧玫《论晏阳初的教育思想[》67]、刘恩允和王毓《论乡村教育运动对科教兴农的启示》[68]、刘秀江《梁漱溟的生命哲学观与乡村教育理论述评》[69]、高耀明《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角度论乡村教育运动》[70]、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71]、李传宇《略论乡村教育运动及其现实启迪》[72]、闻洁《余家菊乡村教育思想述评》[73]、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74]、李荣盛和高云峰《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时代魅力———兼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方向》[75]、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课题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76]、祝彦《试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77]、陈会忠《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简论》[78]、朱启臻《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对现代农民教育的启示》[79]、张莉《乡村教育家王拱璧》[80]、雷军平《西部大开发与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初探》[81]、王雷《关注农村社会教育———近代乡村教育实验活动的回顾与启示》[82]、韩广勇《近代乡村教育运动对现代农业教育的启示》[83]、李庚靖《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84]、吴洪《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85]、张彩霞《陶行知论乡村教育》[86]、万永光《梁漱溟先生及其在山东从事乡村建设的活动》[87]、吴洪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88]、张彬和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89]、梁茂林《黄质夫:一个被尘封的乡村教育家》[90]、薛玉琴和刘正伟《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义务教育的兴起》[91]、张西方《晏阳初乡村教育改造思想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92]、平野健一郎《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评宋恩荣编著〈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93]、乔明华《对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的思考》[94]、崔洪植《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95]、陈兆兰《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96]和《杨瑞清的乡村教育童话》[97]、程雪清《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98]、苗春德和张光辉《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现代教育观》[99]、吴洪成《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100]、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101]、申培轩和陈士俊《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对农村的适应及其评价》[102]等。三、私塾、私学与农村教育私学、私塾教育在我国古代和近代农村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私学和私塾教育研究方面,唐晓涛和吴争春《唐代私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103]认为唐代私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私学的发展基本沿袭传统,汉魏以来大规模经学私人讲学仍较兴盛;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传统的经学私人讲学走向衰落,蒙学性质的私塾得到较快发展;安史之乱后至唐亡,读书山林寺院蔚然成风,隐居读书成为这一阶段私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而家族学院的兴盛是也这一时期私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重要的成果还有高明士《唐代私学的发展》[104]、李军《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特点》[105]、魏爱华和孟翔君《中国古代私学钩沉》[106]、景遐东和王后卿《唐代江南地区的私学教育述论》[107]等。在近代私学和私塾教育研究方面,私塾存在的原因及其现代化改造是研究之热点和重点。熊贤君《中华民国时期私塾的现代化改造》[108]分析了民国私塾的现代化改造原因和改造的内容。此外重要的成果还有:龚焕章《民国时期樊城教育事业的片段》、田梅村《蔡甸镇的私塾学堂》、徐树楷《民国时期沙市的私塾》、刘寿祺《湖南教育厅直辖乡村短期义务教育实验区两年来的工作》[109]、尹德新《历代教育笔记资料》[110]、申义盛和陈启才《记胡达轩创办大的农村私塾》、黄政《福建私塾述略》[111]、王楷元《辛亥革命前后的私塾生活》[112]、丁钢《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113]、宋之平《宋代家族教育述论》[114]、韩凝春《明清塾师初探》[115]、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116]、唐秀平《论民国时期江苏私塾教育》[117]、张帆和马红霞《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118]、贾国静《私塾与学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119]、罗玉明和汤水清《三十年代南京政府对私塾的改造述论》[120]、郝锦花和王先明《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121]、田正平和杨云兰《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122]、贾学政《近代私塾教育与宗族社会》[123]、毅松《达斡尔族的私塾教育》[124]、熊贤君《如何正确评价私塾问题》[125]、闻洁《塾师经济待遇初探》[126]、刘招成《私塾教育的现代化转换:清末私塾教育改革》[127]等。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首先,农村教育文献整理、挖掘工作比较欠缺,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文献整理成果集中于近代乡村教育中诸多学者文集的整理,且多有重复;农村教育史料引用不规范,研究缺乏慎重态度;应该加强对地方志、家谱、族谱、碑刻、回忆录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利用。其次,农村教育史研究不均衡。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近代乡村教育研究成果较多,古代中国农村教育研究成果较少;缺少详细的分析和系统的研究,理论层次较低,许多论文和著作“述”而不“论”,有史料堆砌之感,没能较好地把握历史上农村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复性研究较多,有抄袭之嫌。第三,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深度有限。缺少跨学科和批判性综合性研究成果,农村社会学界对农村教育史的关注不够;历史学界对农村教育史的研究方法局限于实证范围,缺乏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分析;教育学界的成果中,许多研究带有浓厚的介绍性质和宣传色彩。第四,我国学术界对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翻译和介绍得不够,应加快翻译和介绍速度,尽可能地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此外,学术界对农村教育史研究的历史反思也比较欠缺,在学术界农村教育史的研究中,由于其为边缘学科,所以至今尚未形成强大的合力,学术界尚未构建起农村教育史研究的公共话语交流平台。
[1]丁钢.中国教育传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文化的关系[J].教育研究,1987,(12). [2]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郭齐家.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现代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5). [4]刘鸿远.试析古代德育的政治性[J].中州学刊,1999,(1). [5]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马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7]彭勇.广收人材以资吏治——清前期河南地方教育体系略探[J].南都学坛,2000,(1). [8]肖唐镖等.村治中的宗族——对九个村的调查与研究[M].上海书店,2001. [9]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 [10]石涛.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 [11]董远骞,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论著选集[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3]陈侠,傅启群.傅葆琛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4]余家菊.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C].台湾慧炬出版社,1997. [1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1-8卷[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992. [16]江苏省陶研会,南京晓庄师范陶研室.陶行知文集[C].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7]宋恩荣.晏阳初文集[C].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8]窦克武.王拱璧文集[C].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19]宋恩荣.梁漱溟教育文集[C].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0]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1]韦善美等.雷沛鸿文集:上、下和续编[C].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1990、1993. [2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Z].三联书店,1957. [23]古梅.乡村教育[M].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 [24]陈兆庆.中国农村教育概论[M].商务印书馆,1937. [25]袁希涛.义务教育[M].商务印书馆,1931. [26]余家菊.乡村教育通论[M].上海中华书局,1934. [27]王衍康.乡村教育[M].正中书局印行,1935. [28]黄炎培.断肠集[M].生活书店,1936. [29]梁漱溟,章元善.乡村教育实验:第一、二集[M].中华书局,1935. [30]农村教育丛辑:第一辑[C].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 [31]俞庆棠.民众教育[M].南京中正书局,1935. [32]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3]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34]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5]郑世兴.我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想和运动[M].台北正中书局,1977. [36]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7]湖南武冈师范学校.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第一、二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1990. [38]周洪宇.陶行知研究在海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9]马小泉等.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 [40]马勇.梁漱溟评传[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41]李之钦.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42]广西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会.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1-3集[C].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1995、2001. [43]钟永兴.罗轨重乡村教育改革实践浅述[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1). [44]王如才,李德恩.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山东教育科研,1997,(4). [45]孙林.晏阳初与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J].民国档案,1998,(3). [46]高谦民.陶行知与晓庄师范学校[J].江苏教育,1999,(6). [47]周志毅.传统、理想与现实的变奏——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变迁[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 [48]许波.陶行知与梁漱溟农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J].电大教学,2000,(5). [49]朱汉国,王印焕.20世纪20-30年代华北农村教育滞后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A].张国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二卷[C].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50]高谦民.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管窥[J].中国农业教育,2002,(3). [51]周逸先,宋恩荣.试论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教育探索,2002,(1). [52]郑起东.近代华北乡村教育的变迁[J].中国农史,2003,(1). [53]于书娟.欧洲“新教育运动”与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异同[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54]蒋纯焦.密切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关系——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55]张庆雄.梁漱溟乡村教育模式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 [56]刘静.乡村教育的文化使命——梁漱溟和他的乡村学校[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2). [57]程静英.晏阳初与“博士下乡”[J].山东教育科研,1993,(4). [58]李荣新.试谈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中的乡村教育改革思想[J].梧州师专学报,1995,(1). [59]梁漱溟自述[M].漓江出版社,1996. [60]雷坚.雷沛鸿传[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61]商丽浩.近代学堂收费制度的形成[J].教育与经济,1997,(2). [62]童富勇.论乡村教育运动的发轫兴盛及其意义[J].浙江学刊,1998,(2). [63]钱宗范.雷沛鸿的生平和事业[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64]郭道明.雷沛鸿国民教育概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5]夏军.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J].民国档案,1998,(3). [66]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7]赵碧玫.论晏阳初的教育思想[J].六盘水师专学报,1999,(4). [68]刘恩允,王毓.论乡村教育运动对科教兴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1,(12). [69]刘秀江.梁漱溟的生命哲学观与乡村教育理论述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3). [70]高耀明.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角度论乡村教育运动[J].江苏高教,1999,(1). [71]林良夫.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72]李传宇.略论乡村教育运动及其现实启迪[J].高等农业教育,1999,(7). [73]闻洁.余家菊乡村教育思想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 [74]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5]李荣盛,高云峰.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时代魅力——兼论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改革方向[J].辽宁师专学报,2000,(1). [76]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课题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华文出版社,2001. [77]祝彦.试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1). [78]陈会忠.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简论[J].晓庄师范学院学报,2001,(1). [79]朱启臻.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对现代农民教育的启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3). [80]张莉.乡村教育家王拱璧[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1,(3). [81]雷军平.西部大开发与陶行知农村教育思想初探[J].科学.经济.社会,2001,(4). [82]王雷.关注农村社会教育——近代乡村教育实验活动的回顾与启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 [83]韩广勇.近代乡村教育运动对现代农业教育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1,(11). [84]李庚靖.中国陶行知研究80年概述[J].广西师范学报,2002,(1). [85]吴洪.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J].宜宾学院学报,2002,(4). [86]张彩霞.陶行知论乡村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87]万永光.梁漱溟先生及其在山东从事的乡村建设的活动[A].回忆梁漱溟[C].漓江出版社,1993. [88]吴洪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5). [89]张彬,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2002,(5). [90]梁茂林.黄质夫:一个被尘封的乡村教育家[J].贵州教育,2002,(7). [91]薛玉琴,刘正伟.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义务教育的兴起[J].历史教学,2003,(1). [92]张西方.晏阳初乡村教育改造思想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6). [93][日]平野健一郎.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评宋恩荣编著《晏阳初及其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J].于逢春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94]乔明华.对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3,(8). [95]崔洪植.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J].当代韩国,2003,(1). [96]陈兆兰.杨瑞清和他的乡村教育[J].人民教育,2003,(12). [97]陈兆兰.杨瑞清的乡村教育童话[J].江苏教育,2003,(11). [98]程雪清.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J].池州师专学报,2004,(1). [99]苗春德,张光辉.论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者的现代教育观[J].河南大学学报,2004,(5). [100]吴洪成.晏阳初的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述评[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01]崔效辉.乡村建设运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本土来源与贡献[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02]申培轩,陈士俊.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对农村的适应及其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7). [103]唐晓涛,吴争春.唐代私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104]高明士.唐代私学的发展[J].文史哲学报,1971,(20). [105]李军.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特点[J].中国史研究,1993,(1). [106]魏爱华,孟翔君.中国古代私学钩沉[J].教育史研究,1995,(2). [107]景遐东,王后卿.唐代江南地区的私学教育述论[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08]熊贤君.中华民国时期私塾的现代化改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3). [109]刘寿祺.湖南教育厅直辖乡村短期义务教育实验区两年来的工作[A].刘寿祺教育文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10]尹德新.历代教育笔记资料[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 [111]黄政.福建私塾述略[J].教育评论,1994,(5). [112]王楷元.辛亥革命前后的私塾生活[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113]丁钢.近世中国经济生活与宗族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114]宋之平.宋代家庭教育述论[J].南昌大学学报,1996,(3). [115]韩凝春.明清塾师初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3). [116]吴霓.明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J].中国史研究,1997,(3). [117]唐秀平.论民国时期江苏私塾教育[J].南京社会科学,2000,(10). [118]张帆,马红霞.近代镇江私塾改良考[J].江苏大学学报,2002,(1). [119]贾国静.私塾与学堂:清末民初教育的二元结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1). [120]罗玉明,汤水清.三十年代南京政府对私塾的改造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121]郝锦花,王先明.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J].浙江大学学报,2005,(1). [122]田正平,杨云兰.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J].浙江大学学报,2005,(1). [123]贾学政.近代私塾教育与宗族社会[J].理论月刊,2005,(3). [124]毅松.达斡尔族的私塾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0,(11). [125]熊贤君.如何正确评价私塾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126]闻洁.塾师经济待遇初探[J].教育与经济,2000,(3). [127]刘招成.私塾教育的现代化转换:清末私塾教育改革[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