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博导刘尚希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金融危机更凸显了“中国模式”的魅力。然而,成功的经验只代表过去,只有把握了“中国模式”的灵魂,才可能不会被其“形”所束缚而陷入僵化的境地,避免将代表过去成功的模式教条化。敢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是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正是将这种学习与创新精神转化为国家的精神,才有中国模式的成功。
精彩观点:
●全球金融危机更凸显了“中国模式”的魅力
●中国模式的“灵魂”:中共将学习创新精神转化为国家精神
●“举国体制”凸显中国模式在经济危机中的优势
全球金融危机更凸显了“中国模式”的魅力
记者: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近几年一直在热议的中国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是否受到了挑战?为何全球对中国模式如此热衷?
刘尚希:从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近30年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样板。其突出表现首先是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中国年均经济增长达到近10%,远远超出这个时期的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规模实现了“超英”,这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喊出的口号如今真的落实了。为纪念那个时代而取名为“超英”的许多人们,到今天总算是“名至实归”。不仅如此,正朝着“赶美”的目标稳步前进。去年,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预测中国GDP规模大约在2035年左右赶上美国。按照当前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量赶上美国是指日可待的。对于中国的经济成就,发达国家赞赏,发展中国家更是羡慕。令世人称赞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贫困人口,从改革初1981年的65%大幅减少到2001年的18%左右,其下降幅度是世界少见的。世界银行统计,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经过30年的发展,成功地使绝大多数人脱离了贫困状态。相比于印度、越南以及非洲国家,中国的这种脱贫速度简直是“奇迹”。
正是上述的成就,凸显出“中国模式”的价值,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尤其是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模式”不但经受住了考验,而且逆势上扬,经济增长逐季加快,第三季度达到8.9%,前三季度达到7.7%,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可超过8%。对于那些还在谷底徘徊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这种增长状态更是觉得不可思议,无法用西方现有的理论来解释。全球金融危机似乎在证明“中国模式”的魅力。这由此引发了“中国模式”热,成为全球关注、讨论的焦点。
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
记者: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可谓是五花八门,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的?国内学者对中国模式有什么样的看法?中国模式具有哪些内涵?是否具有核心内涵?或者大家较为公认的含义?
刘尚希:国外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尽管是五花八门,甚至是观点相左,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表面现象或功能上来看中国模式,并以西方学理来解释、归纳和演绎,得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不同看法。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探讨中国模式的内涵和价值,不少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例如,中国的改革采取了先经济、后政治的路径,而且是通过试点,逐步推进,避免了激进改革带来的不良后果;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发展和改革得以持续;既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同时又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制定了求真务实的方针政策,等等。应当说,这些都是中国模式的重要内容。
探寻中国模式的“灵魂”和永恒价值
记者:中国模式过去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成功只代表过去,未来并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延长线上。如何进一步探讨中国模式,才能对未来的中国道路有所启示?
刘尚希:从一个模式来看,成功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并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延长线上,未来的成功难以靠现有模式的延续来保证。中国下一个30年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新的探索。因此,解读过去30年的成功模式,如果只是着眼于在具体“怎么做”方面去挖掘、总结,即使是把经验上升到理论,也难以指导未来的实践。成功的经验不仅在空间上不可移植,例如不能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而且在时间上也不可以复制,例如我国过去30年的成功做法也难以复制到今后30年的发展过程之中。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由30年成功发展历程塑造而成的“中国模式”已经定格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一幅精彩画面,无论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是过去时和现在时,而不是将来时。
因此,探讨“中国模式”,必须找出它的永恒价值所在,这就要超脱于那些“形而下”的东西,发现“形而上”的意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着眼于未来来探讨“中国模式”,必须弄清楚其中的“道”在哪里?或者说其“灵魂”是什么?只有把握了“中国模式”的灵魂,才可能不会被其“形”所束缚而陷入僵化的境地,避免将代表过去成功的模式教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