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史 >> 精神文明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爱国主义
发布时间: 2009-10-14    作者:    来源:北京日报 2009-10-14
  字体:(     ) 关闭窗口
   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核心在不同时期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都作出了深刻论述,为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正是工业 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发展殖民主义,疯狂侵略贫穷落后国家,肢解被侵略国家并对被侵略国家和民族进行残酷地压迫和剥削。这一历史背景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支持并号召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深刻地指出:“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没有的东西。”工人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民族,这时的无产阶级才能称得上有国可爱,才能真正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对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来说,“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健康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号召,被奴役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的敌人”。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就是被侵略被压迫的民族要全力反抗外国的侵略,解除国家的被侵略和民族的被压迫,这是报效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坚信,只要发生侵略战争,被侵略国家的爱国主义者就必将团结一致,义无反顾地起来保卫自己的祖国,打败侵略者。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斗争的爱国主义,为被侵略国家被奴役民族的爱国主义者指明了方向。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来说,反抗殖民统治,争取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粉碎外来势力加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既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自己祖国和民族进步的必然要求。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加紧侵略扩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被侵略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面对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列宁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总目标紧紧联系起来,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坚持、发展并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义思想。

  列宁以实际行动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位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爱国者。在领导国内推翻沙皇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祖国伟大斗争的同时,列宁还将爱国主义的行动赋予了更高的国际主义的意义。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的爱国主义者,应当“进行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毫无例外地支持(用宣传、同情和物质来支持)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而且只支持这种斗争和这种路线”。正是由此出发,列宁反对不作任何“妥协”的小资产阶级的狭隘的爱国主义,提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应是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为基点的爱国主义。1918年,面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分歧和争论,列宁指出:“当我们必须缔结布列斯特和约的时候,从狭隘的爱国主义来看,这一步骤是背叛祖国;而从世界革命来看,这却是对世界革命帮助最大的正确的战略步骤。”“我们马克思主义者只能期望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懂得下面这个真理:为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利益,我们承担而且应当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

  列宁把本国的解放斗争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以新的内涵,为我们辩证理解和正确实践爱国主义提供了宝贵启示。

   三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爱国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毛泽东的爱国主义观,是与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没有独立之前,爱国主义首先表现为争取民族独立,就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就是“愿意为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并且懂得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事业,离开共产党所领导的劳动人民,他们就会无所依靠,而不可能有任何光明的前途”。毛泽东的爱国主义观,是建立在充分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之上的。爱中国,就是爱中华民族。毛泽东一贯强调要有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绝不屈服于霸权主义的任何压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毛泽东相信,中华民族有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有敢于反击外敌侵略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毛泽东主张中华民族应当对人类有所贡献,提出不要妄自尊大,要向先进国家学习。

  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那就是把“爱国”与“爱民”紧密联系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与爱国主义相伴相生的观念。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为群众服务,就是要处处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邓小平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继承者和积极的丰富发展者。1981年2月,在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出版的《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序言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把对祖国的热爱具体落实到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之中,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把中国的发展与爱国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是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的新视角。1990年,邓小平在《振兴中华民族》的谈话中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发展与爱国主义是互动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发展了,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忱就会更高。同样,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来了,又会成为中国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而历史经验证明,中国要实现发展,就必须也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意义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又实现了高度一致。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社会主义赋予爱国主义以崇高的理想和崭新的内容,爱国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精神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改革开放之路,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扫除经济发展的障碍,为发展生产力开辟广阔的前景。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国家尊严。邓小平提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国格是一个国家在对外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风度和品格,它既是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尊严、风貌诸方面的统一,又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形象、威望的综合体现。如同一个人不能没有人格一样,一个国家也不能没有国格。“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弘扬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旋律,将爱国主义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努力将人民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理论。江泽民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巨大作用,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祖国是每一个人的“根”之所在,祖国之于我们好比母亲之于儿子,是一个命运相连的有机整体,祖国的兴衰荣辱永远和我们的命运连在一起。

  进入21世纪,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面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胡锦涛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论述,将爱国主义外化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倡导全社会共同遵守和维护。2009年5月,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胡锦涛的讲话,将爱国主义精神放在历史的坐标上,放在时代的视野里,放在发展的格局中,深刻阐明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明确指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这是关于爱国主义的精辟论断,也是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待。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都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爱国主义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始终。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革命领袖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一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曹普、韩玉瑜/中共中央党校)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