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医疗卫生史
辉煌60年.健康篇--铺就十三亿人的健康之路
发布时间: 2009-09-22    作者:胡其峰    来源:光明日报 2009-09-22
  字体:(     ) 关闭窗口
   “健康的人力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和最可宝贵的资源。”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一位著名医学专家的话。

  共和国的60年弹指一挥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回顾中国历史上这最壮丽的史诗、最华美的篇章时,这些叙述是最凝练的总结。

幸福的王瑶: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不久前的一天,江西省吉安县梅塘乡村北村青年农民王瑶躺在乡中心卫生院产科病房的床上,红扑扑的脸上时不时露出掩不住的笑容。她的身旁,刚刚出生的大胖儿子甜甜地睡在她的身边。敦厚中心卫生院2人间的住院病房配有空调、彩电、卫生间,每人每天的房费只需6元。

  王瑶告诉记者,住院生孩子花了600多元,按新农合规定,扣除100元起付钱,能报销70%,此外,国家还给200元的生育补助,最后一算,自家只花了不到100元。一旁的婆婆乐呵呵地说:“现在农村生孩子可省心了,国家把大人孩子都当个宝,从怀孕开始,就能定期上卫生院检查,一点差错都出不了!哪像解放前,妇女生个孩子,就是过趟鬼门关哪!”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健康状况,首先要看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特别是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只体现医疗卫生的政策和服务水平,还综合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2000年9月,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上签署《千年宣言》,并与世界各国一道,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等问题制订出8个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目标4是降低儿童死亡率,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2/3;目标5是改善孕产妇保健,即孕产妇死亡率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3/4;并且到2015年实现普及生殖健康。

“种牛痘”的记忆: 国家免疫计划普惠大众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江西余江县率先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看了这则报道的毛泽东主席夜不能寐,挥毫写下了“送瘟神”的不朽诗篇。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各种传染病十分严重,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今,很多40左右的中年人记忆中的童年,有一个场景无法忘记:小朋友们排着长队种牛痘。医生在自己的小手臂上涂牛痘苗,划个“井”字样划痕,后来划痕结痂脱落,结出蚕豆大的一个疤。正是由于种牛痘,使烈性传染病天花于1961年绝迹,中国比世界消灭天花提早了19年。在建国之初致每年数万人发病、万余人死亡、无数患者终生麻脸的天花,现在的年轻人也仅能从教科书中知道这种病了。

  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2007年,国务院再次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至此,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预防15种传染病。

徐悦和她的“全科团队”: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

  徐悦是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诊室为附近梅花山庄小区81岁的沈灵薇老人量血压。沈大妈告诉记者,家里离服务中心只有10分钟路程,是徐悦医生让自己定期到中心来检查身体的。

  徐悦和另外一名全科医师、两名社区护士、一名公共卫生医师、一名妇幼保健医师、一名康复师,组成的“全科服务”团队,为1926户居民、5000多人提供服务。像这样的“全科服务”团队在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7支。

  近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2007年,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9.8万个,另有村卫生室61.4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全国医院床位总数370.1万张。与此同时,卫生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于久峰的笑声:全民医保不是梦

  “新农合就是好!咱中国几千年了,啥时听说过农民看病国家还给报销啊?咱是赶上好时候了!”不久前的一天,于久峰站在自家宽敞的院落里,乐呵呵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于久峰是吉林省前郭县白衣拉嘎乡新艾里村东六家子屯的农民,他家5口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老于赶上一档子事:他患上了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省城医院住了18天,花了好几千,让老于高兴的是新农合最后给报销了2300多元,给他减轻了好一副担子。

  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建国60年来,我国医疗保险筹资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已覆盖全国所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为8.15亿人,参合率达91.54%。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覆盖了全部农业人口的县(区),65%的县(区)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

从“非典”到“甲流”:应急能力整体提高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