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变迁史
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百年村治的技术进路
发布时间: 2025-01-20    作者:刘威梅晶哲    来源:社会科学 2024-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百年乡村治理的转型过程就是一个“送技下乡”的实践过程。从乡村建设实验的“化育性技术”到乡村政权建设的“总体性技术”,从乡村经济转型的“经营性技术”到城乡融合发展的“融合性技术”,百年乡村治理致力于通过“送技下乡”,将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现代文明的技术植入乡土社会,“技术治村”成为村治百年的基本进路。不同历史阶段的下乡实践始终回应着乡村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也奠定了乡村治理转型的技术色彩。然而,技术的单向嵌入和乡村社会体系的调整不同步适配,一定程度上导致从城市向乡村的技术投放与植入未能转化为治理有效性的充分提升,反而陷入“技术过剩、治理短缺”境地,即注重技术类型的多样、技术内容的繁复、技术迭代的加速,而忽视村治承接载体的缺位、村治主体能力的超载、村治经验场景的脱节。欲超越“技术过剩、治理短缺”困境必须找回技术治理的社会性,以“主体认同凝聚”实现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治理的价值理性之平衡,以“多元参与共治”消解技术的单向运行与治理的多维互动之悖论,以“技术适配社会”化解技术的垄断属性与治理的公共属性之矛盾。

  全文见附件

  1. 从“文字下乡”到“数字下乡”:百年村治的技术进路_刘威.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