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变迁史
社会时尚,流动的众生相
发布时间: 2009-09-14    作者:刘志琴    来源:《都市潮丛·序》,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9-09-14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琳琅满目的各类图书中,作为社会科学这一类,从来是以学术性、科学性和思辨性的严肃面孔端坐在文化事业的神圣殿堂。由于专事论述中外古今的大人物、大业迹、大事变,在一定程度上又疏离了平民百姓,尽管平民百姓也能从这些书籍中得到知识的给养和精神陶冶,然而那毕竟不是民众生活的本身。因此,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民大众,只能成为历代王朝兴亡盛衰的观光客。何时才能把芸芸众生的甜酸苦辣载入史册这一最寻常的要求却延误了几千年。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新史学的开山大师梁启超猛烈抨击旧史学,认为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家史,这一论断虽然有些偏激,但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要求史学著作面向民众的生活却是至理名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著述,恢复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阶级斗争的绝对化,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又变成人与人的斗争史。打开历史读物,只见风云变幻,制度消长,政权更迭,人民大众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和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消闲娱乐、婚丧喜庆、交际应酬往来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快乐和烦恼,追求和时尚?   种种贴近民众的话题又沦为无足轻重或视而不见,往往模糊不清或语焉不详。在这样的历史著作中,穿梭来往的历史过客,没有生活,没有七情六欲,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形同一个模式刻出来的样板。

 

   生活,包括吃穿用和休闲在内,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只是在吃什么、穿什么,怎样吃、怎样穿,怎样劳动和休闲的方方面面表现出种种差别,从而表现出阶级的分野和不同的文化意识。所以日常生活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亿万百姓的本体。人,没有生活和生活的心态情感,就是抽象的人、干结的人,充其量只是政治版式或经济法则的人格化。学术研究如此僵化的直接后果,是肇成研究现实社会、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和文化传播的社会学和文化学中断数十年,由此株连到社会史和文化史作为一门学科专业也消声匿迹数十年。

 

   改革开放刷新了现实,也刷新了历史论著的主题。八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的文化热,是包括文化史、文化理论、文化建设与展望等一系列重大文化课题的研究热潮,它的发展已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渗入到各门学科,直接推动了社会学和社会史的复兴。九十年代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商品经济大潮的深入,大众文化崛起,这是与现代都市文明紧密相连的通俗文化,是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需求和行使文化权力的产物。由于它适应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从而跃为社会文化的主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兴旺,大众文化的崛起,都以古往今来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价值取向以及人际关系作为关注的对象,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对读者市场特有的吸引力,促使历史工作者及时调整了研究方向,因此各种各样的风俗丛书、生活丛书、衣食住行、日用器物、民众娱乐,以及描述农夫工匠、僧道隐士、侠盗乞丐以至恶霸、骗子形形色色众生相的历史读物成为出版的大宗。这不仅充实了数十年来历史著作中的空缺,也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表述的题材。

 

   然而,通观这些众多的作品,很容易发现,绝大多数的这类著述多局限在古代,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代中国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甚为稀少,以至又形成新的薄弱环节。

 

   近代中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历史时期。辉煌的古代,屈辱的近代,迫使中国人从沉睡中奋起,为救亡图存,求富自强,前赴后继,成就了数

 

   千年未有之历史巨变。近代社会文化,处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下游,它犹如哺育我们的黄河、长江一样,离源头愈远,流驰的路程愈长,汇集的百川愈多,下游也愈加壮阔。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对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时间不算长,但它汇集的流量,远远胜过它的中上游。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西方文化的涌进,猛烈地冲击传统的社会生活,世态民风新旧交替,古洋杂陈,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社会时尚,是民众生活、行为、情感和心态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模仿和追逐的群体趋向。由于群体性,在人群集中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最容易发生此行彼随,你唱他和,相染成风的效应。它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中中传承,又因时顺势,变动不居,时隐时现,起落无常。你方演罢,他登场,千姿百态,川流不息。所以社会时尚又是流动的众生相。选择这一百多年来最贴近民众生活,富有典型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社会热点,展现社会风尚变迁的生动景象和具体历程,是我们这套丛书由衷的愿望。

 

   近代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涌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中国人并非都对这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一概拒之门外。作为现代化前沿的通信手段来到中国并促进了中国驿传事业的更新。其中最为实用、美观,具有收藏和保值价值的邮票,受到人们的喜爱,集邮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尚。一种源于西方民众的爱好,在欧洲兴起半个世纪就悄悄在中国生长,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博得几千万邮迷的狂热追求。并非土生土长的时尚,如何在中国遍地开花,引得人们如痴如狂不同民族和国别的民众在这小小邮票上的认同,反映了生活方式国际化的倾向,还当中国处在早期现代化的伊始就已经潜滋暗长。现代中国剧烈的政治变动和金融事业的发展,使得这民众时尚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悲欢。清朝邮政由洋人赫德主持改革的是是非非,集邮黄金时代艺乐宗风的旨趣,国难当头集邮家的荣辱不惊,纸醉金迷中保持一方净土的高雅追求,国宝极品的传奇和轶闻,十年动乱邮家被抄、邮集被毁的劫难,当今集邮投资的狂潮,集邮市场的起伏跌宕,集邮者的种种心态以及国际交流中的掌故佳话,无不交织着政治经济和世道人心的波澜起伏,而又有它相对独立运行的规则。邮风与世风息息相通,邮运与国运荣哀与共。《近世邮风》以丰富的集邮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功力,用不长的篇幅把百年来邮风的盛衰和复炽,写得引人入胜,使得小小邮票,情系千家万户,荟萃百年沧桑,方寸之地呈现万千气象。

 

   如果说集邮是西风东渐,经过本土吸收消化的洋时尚。那土洋结合,令人爱不释手又恨之入骨的赌博,又如何在人间制造种种喜剧、闹剧和悲剧。《赌博纵横》一书,以赌具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揭示它从游戏蜕变为以赌取财的大不幸。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向这市井俗物的渗透,招引不少好事者包括著名的文人雅士甚至皇帝都参与赌具的发明和制作。官场的腐败,士林风气的丕变都与赌博有不解之缘。那种温文儒雅与赤膊上阵,聪明睿智与愚昧无知,严肃的圣人说教和放纵邪恶的拼博,极不调和而又混渗一体。以跑马、吃角子机、彩票为代表的西方赌博传入中国,使中国的赌风有增无减,黑幕重重,赌博由小家小户演变成集团性的参预,成为社会的赘疣。中国的赌博与伦理挂钩,施展运智代谋的技巧,不无消遣游乐性;西方的赌博与慈善联姻,以竞技寻找刺激为乐趣,肇成民众对赌博爱憎有加,使得禁赌时禁时弛,禁而难禁。作者对比中外各阶层参赌人士的不同文化心理,中外国家对赌博不同的对策,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和信仰与赌博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认为这是人类文明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从而以此为契入点深入到民族文化的特质和国民文化心态,留给读者不尽的思索。然而参赌者不论中外,一旦以博取钱财为目的,以投机取巧决胜负,那就成为破产毁家的事端,败坏世风的温床,官场腐败的体征。要实施社会改革,移风易俗,又无不以禁赌作为整肃风纪的鹄的之一。本书概述中外古今种种禁赌的规章和趣闻、舆论和民谚,阐明社会控制的有效方案。对这一俗而又俗的事物,予以理论的精辟透析,成为一本动人以情,晓之以理,雅俗共赏的读物。

 

   在近代时尚中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是毒品在中国的泛滥和吸毒成风的教训。这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祸害。他们用偷运走私和武力强迫的无耻手段,将成批的毒品输入中国,从中国人民身上攫取巨额财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贪官污吏的横行,内外勾结,为虎作胀,加强了这一灾难在中国的蔓延。尤其使人痛心的是,有许多愚昧的农民进行种植,饮鸠止渴;不孝子孙,争相吸食,甘心与毒魔为伍。致使中华民族沦为“东亚病夫”,受尽屈辱,令人触目惊心。那种毒烟弥瘴的灾害,诱人忘返的魔窟,法外逍遥的烟帮,黑吃黑的争斗,无能政府的荒唐举措,令人心颤、愤慨,拍案而起。中国人民为了消除这一灾害,从1840年就揭起了鸦片战争的反抗大旗,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自此以后禁烟复禁烟,重关漫道,儿多曲折。新中国建立不久,就把烟毒一举扫灭,创造了世界禁烟史上的奇迹。然而以往的有关著作大多局限在鸦片战争时期或建国后的禁毒业绩,集中在百多年的两端,而对这一百多年来禁毒与弛禁的起伏不定,以及一波三折,多次反复的社会原因,甚少有所涉猎。《烟毒兴灭》一书,纵横一百多年,从社会的内部和外部,上层和下层,多角度地,全面、系统地反映烟毒兴灭和当政者的对策,并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某些不良因素去解析和鞭挞。如今社会转型之际毒品又卷土重来,面对这又一次毒害的泛滥。翻开这历史的一页,看一看这足以令人杀身、破家、祸国,贻害子孙的血泪教训,和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沉沦,是一本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

 

   芸芸众生的种种生活形迹,无一例外都以家庭为支撑点和归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细胞也是浓缩的小社会,点点滴滴折射时代的风云。可以说,社会肌体的活力和稳定,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家庭细胞来维系和传衍的。近代社会的变迁,时尚和潮流的更迭,几乎都在家家户户中得到演绎。二十世纪核心家庭的涌现,标示社会变革正在使家庭的功能和结构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留给今人思索的是,本是以大家庭为本位的中华文化,又如何走出传统,给家庭以新的面貌。《家庭变迁》是一部研究有素的力作。中国传统的家庭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维系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它历经战乱颠沛,家世盛衰,但其制度鲜有更新,以致有人认为中国家庭制度的坚固性比万里长城有过之而无不及。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动,打破了这一神话。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十分引人注目,作为传统家庭向现代转型中的近代家庭,不仅被当时的思想先驱视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而且它每次重大的变迁又几乎都是由社会变革的冲击引发的震荡。太平天国对家庭冲击的旋风,启蒙思想家们对传统家庭积弊的抨击和废除家庭的空想,妇女走出家庭和贤妻良母主义的提倡,取消家庭和改造家庭的争议,大家族制度的崩溃及其引发的思想界的论战等等,近代中国有七次大变革与家庭密切相关。当前又再度响起要求妇女回归家庭的呼声,与此同时又不断出现同居配偶的关系,充分表明中国现代化的每一步进展或徘徊,家庭总是首当其冲。在当今社会改革日新月异的年代,家庭和两性关系又将向哪里去对这一人人都有可能体验到的世态民情,而未必人人都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家庭结构日益简化、家庭规模日益缩小、家庭关系日益松动、家庭观念日益淡化、家庭功能日益削弱已是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一切又莫不与社会风尚息息相关。在当前对近代家庭研究甚少的情况下,这本书将以精品之作与读者共享。社会时尚,不易规范,性质不一,有善有恶,善恶交错,甚或善恶莫测,也有非善非恶的一种现象。可能清风徐来,可能疾风劲吹,也可能动地狂飚,油然而起,骤然消失。萃取最有大众性、反复性和连绵性的,人人可以感知而未必深知的时尚,予以系统地、历史地解析和评论,使人玩味省思惊醒该爱的去爱,该恨的去恨;该传承的发扬;该淘汰的唾弃;该堵绝的,人人得而诛之。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不能不受到感染。这套丛书会带给你一份情感的震荡和理性的思索。

 

   丛书的作者分处东南西北,为了一个目标共同缔造了这套书,就其研究和写作来讲有三种情况,值得向读者叙说:

 

   一、他们都是研究有素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编审和研究员,对所写的专题有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即使在同行当中也属领先的地位。为了把人民大众的话题还归人民大众,都把专业性很强的课题,化解成大众爱看的读物,厚积薄发,翔实可信,做出了学术著作通俗化的范例,所以它又不同于一般的通俗读物。

 

   二、该丛书都是按历史的线索进行叙述,但不同于一般史话性或教科书式的著作,避免就事论事,而用文化史和社会史的眼光,考察所写的问题,拓展广度,开掘深度,以新颖的视角和抒写方式,带动读者进入社会文化知识的广阔领域。

 

   三、这套丛书本是受之广州出版社的稿约,由于其他原因一再被拖延出版。民主与团结出版社当机立断,接过这套丛书,并以最快的速度编辑出版。这使作者高兴地看到出版者也需要竞争和胆识。大众文化的崛起和社会文化研究的开展,都预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社会风尚必将成为引人注目的热门课题。在这跨世纪之交,我们不求完善但求起步,推出这套书,供人阅读,也供人评头论足,企望它成为引玉之砖,也是我们由衷的愿望。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