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生活史
“比”: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的内在逻辑
发布时间: 2024-02-01    作者:陈向科 杨博坤 郝翔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8-21
  字体:(     ) 关闭窗口

“比”: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的内在逻辑

——基于1952—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的历史考察   

  摘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思维逻辑的基本概念“比”,基于1952—1953年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民工动员个案,分析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众动员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工程指挥部建构志愿军榜样形象和民工模范形象,作为“比”的参照点,同时侧重建立志愿军“上战场”与民工“修堤垸”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基层干部通过对情感、年龄、政治面貌、价值、场景因素的强化,引导民工“比”的行为,使之争做志愿军式英雄和李祖范式模范;民工出于对参照点的认同,将“比”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劳动工效,增强了政治认同。这表明,只有真正符合“比”的逻辑,注重“比”的合理性,实现“比”的升华,才能更好地达到“比”的目的。

  全文见附件    

   

 

  

  1. “比”:乡村水利工程建设民...整修南洞庭湖工程的历史考察_陈向科.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