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生活史
中国模式:抗震救灾的新传奇
发布时间: 2009-09-11    作者:袁华杰 潘启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一刹那,中国人民及中国政府立刻成为世界的中心,聚光灯照射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地震灾区废墟、瓦砾之间,我们甚至没有时间去悲恸。一场残酷的考验就在眼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那些挑剔目光的检视。

  如果说这是一场考试,无疑我们交上了一份完满的答卷。抗震救灾之初,一贯对中国说三道四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纷纷表示认可和赞赏:中国对地震的回应异常公开中国的人民军队倾情出动帮助地震受灾群众。抗震救灾改变了很多事物、很多矛盾自身的逻辑运动轨迹。今年4月份,地震灾区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一家德国媒体不得不感慨地说:事实上,北京的表现远比这场精心安排的婚礼要好得多。

  这次地震也让国际上一直热议的中国模式获得新内涵。如果之前的中国模式过多聚焦于经济发展——中国经济30年来的迅速发展为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做了最好的注脚。那么,中国政府与民众对汶川大地震的应对,则为中国模式增添了制度和人性的维度。任何一个不戴有色眼镜的人都必须承认,中国政府在突发性灾难应对上的表现,在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上的成绩,以及中国民众自发的援助热情和公民精神,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和衷共济,是值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的。

  尽管在汶川的灾后恢复重建中,中国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比如,如何遏制灾后重建中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冲动,如何防止将资源过多投入到被媒体关注的灾区而忽视其他地区,如何更好地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等。只有解决政府主导下的救灾机制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中国模式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成功模式,才能被世人完全接受。

  解决好上述一系列问题有一个核心,即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灾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切实保障灾区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需求,在灾后重建全过程中都将灾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并使他们切实享受到重建的成果。

  可以说,中国模式要想获得举世公认,需要以人为本为前提。而一个被世人称道的中国模式,以人为本必然是其重要内涵。

国家的力量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周年,那场突发性灾难仍然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震后13分钟,全军启动应急机制;短短数日,救援部队就挺进到每一个受灾村庄;上千架飞机被紧急征调支援灾区;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中国组织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世界从深层次重新审视这个东方大国,对她的制度优势、精神源泉,她的生存意志、复兴动力、选择的道路等等,都有了深刻思考。

侯水平: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中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宗旨。在最紧张的抢救生命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要求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灾后重建也是千头万绪:首先就要考虑民生,把城乡灾区人民的住房问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与学校、医疗社区等和群众生存相关的事情放在重要的位置,应该说从中央到省里,这是一个共识,也是共同的行动,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赵昌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地震被归结为非常规突发事件。世界上已发生多次,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像美国的飓风、印尼的海啸以及日本的地震,所以非常规突发事件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非常规突发事件有它的不确定性,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有几个主体必须要发挥作用: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社会,还有一个是市场。政府的力量主要是发挥政府的资源调动作用,特别是应急性物资。

这次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政府来下拨救灾资金,集中救灾的物资,通过政府来调动军队、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来抢救生命,做一些过渡安置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力量在发挥作用。

中国的优势

    当美国2005年遭遇飓风时,美国政府动作缓慢,效率低下,这与中国政府面对汶川大地震的应对形成鲜明对比。当时美国新奥尔良市警察局长WS·利雷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愤怒地说:“在灾难发生后的头三天里,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在灾难发生48小时后,第一批国民警卫队分乘40辆装甲车开进新奥尔良。然而,令我们震惊的是,他们抵达目的地后所做的第一桩事居然是找地方睡觉和打牌!在整整72个小时里,我们没有得到他的任何帮助。我现在终于明白,我们为什么打不赢伊拉克战争了。”

   赵昌文:西方国家也有国家的力量,只不过他们的政府力量相对中国来说要弱很多。所以,美国发生飓风以后,还不止是反应慢的问题,它没有中国这样的体制来强有力地进行宏观调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包括现在的灾后重建和对口支援,西方国家也是很难做到的。

   徐玖平: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中国的某些人一直有“崇外”情结。当中国政府发挥主导力量时,他们不看效果如何,就装作“智者”模样,对我们国家主导的救灾体制横挑鼻子竖挑眼。如果和西方国家做一下对比,这些人应当为自己的言论和思想羞愧。

   地震过去一年了,有很多人都在试图对我国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进行总结,有的从人性的角度,有的从社会制度角度。我想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的角度来总结。文明进程包含了技术、制度、文化等多种因素。我们提出中华文明的进程,就是要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论,形成一个世界文明间的对话舞台。在汶川大地震中,外国人绝对无法理解我们。在他们眼中,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他们没有看到中国人的这种自发的奉献精神与举动。

民间的崛起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