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思潮发展史
寻求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认同
发布时间: 2009-09-15    作者:    来源: 2009-09-15
  字体:(     ) 关闭窗口

寻求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认同

柳行 中共湖南省委讲师团

 

<中文摘要>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重新发酵,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空前的冲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从个人价值的定位到社会主流价值的整合,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我们需要寻求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全文>
翻开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历史,我们能触摸到中国社会思潮风起云涌的脉搏!“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呐喊,姓“资”与姓“社”的大搏力,催生了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认同。改革开放扬帆起航,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驱动力。时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重新发酵,出现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局面。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这一切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空前的冲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用什么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用什么核心价值来引导国家走向繁荣富强?这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课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提供了一把迎刃而解的钥匙。从个人价值的定位到社会主流价值的整合,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我们需要寻求全社会的价值认同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点亮心灯洞彻当代人生价值内涵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认同的基础,每个人定位好自己的价值是寻求社会价值认同的第一步。毛泽东说:“在世上的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那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呢?曾是全世界青年的人生楷模和崇拜偶像的保尔柯察金,他的名字和事迹曾把千千万万的读者心灯点燃。读他的人生价值,有一种灵魂和精神的感觉在心中流动,在思想深处燃烧。他的精神格言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一种精神的演绎,是对正确的人生价值内涵的诠释。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的导向,它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我国正处社会矛盾凸显阶段,现实生活难免使人产生疑惑、误解,甚至迷失方向。要化解迷惘,找准方向,只有点亮心灯,深刻领悟当代人生价值的内涵,解决好“价值重塑”和“价值选择”两大基本问题,才能洞穿长长的人生邃道,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一)价值重塑筑牢人生价值的基石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封建意识形态某种程度的复活,西方社会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不断侵蚀,我国社会上相当严重地存在着“价值错乱”、“价值扭曲”现象,沉渣泛起,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奢靡之风一度甚嚣尘上。“一切向前看”的宣言被扭曲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论调飞短流长……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理想信念缺失,产生“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观,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社会的“道德滑坡”、“道德失范”。基于此,价值重塑已是刻不容缓。价值重塑,就是人们理想和信仰的再造,就是剥开一切负面思想观念的云雾,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发挥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它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信仰的偏差,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同时,我们要把握好理想这个价值意识的最高范畴,因为理想的培育、确立和追求,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崇高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人的生命的最高自我价值;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社会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数为社会主义事业真诚奉献的楷模,无不是在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中成就了人生的伟业。(二)价值选择定位人生价值的目标世界是一个充满价值的舞台,人类活动的每一项表演都包含着价值追求。价值观念是人心中的一个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要有所取舍,有所好恶,有一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目标,这就是价值选择的问题。由于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利益关系不同,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人们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性。但人的价值选择一旦确定,就会转化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的价值选择既要符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能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诉求,能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当今我国人民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闪耀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光芒;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指导。站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当代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社会理想和共同的价值目标,也就是最好的价值选择。二、砥砺共识回归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人类文明发展进程表明,任何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有主流价值观的强力主导支撑。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都内在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回归中国特色主流价值是我们寻求社会价值认同的中心环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道德观念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外的新思想、新文化像潮水般涌来,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国民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人们正处在价值观念的迷失之时、价值取向的彷徨之际!“敢问精神价值的依托何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何在?”这是很多社会成员共同的心结。以什么样的主流价值来引领社会思潮呢?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来支撑,要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本质,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价值判断和价值整合来达到目的。(一)价值判断凸显出主流价值的特质价值观分为正确的与错误的两种,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整个社会系统步调一致,和谐融合;错误的价值观则导致整个社会系统各行其是,分崩离析。一个社会如果选择错误的价值观或缺乏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作为主流价值理念,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方向。作为宣传思想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使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并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本、公正、仁爱、和谐、共享几个方面。我们要用它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并使之渗透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巨大而持久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我们说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要求,一是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二是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始终如一地反映以人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的要求和精神;三是形象鲜明,既注意深刻的思想性、广泛的适用性,又凝练集中、鲜明生动,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奋斗。因此,通过比较与判断,我们就会发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引导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二)价值整合释放出主流价值的能量在当前我国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前提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承认、推动、发展这种多样化。同时,我们必须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与主导价值的一元化,重视确立和巩固社会的共同理想信念,确立和巩固国家的社会理想,确立和巩固民族的精神支柱。这就需要价值整合。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统一的目标取向和行为规范来凝聚力量,要通过寻求社会思想共识来凝聚社会发展的合力。虽说同一社会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这是一个国家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主流价值理念具有最广泛的接受者和最深刻的解释力,能为人们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提供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当一个社会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时,我们要尽快整合出主流价值理念;当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缺失时,就会出现价值危机、信仰危机、价值失范等现象,此时必须尽快确立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就当代中国来说,一切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的文化理念就是先进的主流价值理念。这种积极的、进步的、先进的、文明的、和谐的主流价值导向,就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的基本导向。需要明确的是,整合社会主流价值理念,并不是要取消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而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激发社会活力、调动和发挥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团结和睦、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生动局面。三、凝聚合力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时代催生的命题,是立足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它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体现了先进性、理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是全体人民团结和睦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寻求中国特色价值认同的落脚点和归宿。(一)核心价值观锻造精神纽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来源于一般价值,是对一般价值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它具有预测社会发展趋势、整合社会力量、调控非主流价值等功能,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有着深刻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有意识地倡导、推行、构筑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连标榜多元化的西方社会,都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扬言“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大体上有三种核心价值观。第一种是以精神为本位。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以精神作为核心价值,如中国古代社会以“仁”作为价值追求。第二种是以物质为本位。表现为经济主义的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至高无上的原则,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核心指标。当今世界追求的现代化,都是以物本位的西方文明为蓝本。第三种是以人为本位。即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等。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其厚重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和谐”这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我们抓住了它,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精神纽带。(二)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它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四个方面。它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一致的愿望和追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能够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但这个引领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以积极的态度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精神阵地去探索、去实践。为了扛起这面精神旗帜,我们要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要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要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则,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要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疏导,根据社会思潮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决不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三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价值目标与现实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既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社会认同的主导价值观,又将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重要的内容。四要提高对社会思潮的预判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形成,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样,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责任编辑:周育平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