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社会保障史
对口支援与当代中国的平衡发展
发布时间: 2019-12-30    作者:曾水英 范京京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03
  字体:(     ) 关闭窗口

  摘要:1979年4月,对口支援政策在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确认。此后40年,这一政策得到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网状支援格局,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策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口支援工作经过初创(1979~1991年)、探索(1991~2010年)、深化(2010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其动员话语、涵盖地区与领域、内容和方式等均在不断变化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中央政府依赖政治稳定、政治团结、共同富裕等话语来开展对口支援动员,增强了对口支援政策的合法化和正当化。在对口支援政策具体开展过程中,中央主要通过借助地方资源来实现。对此,在调动地方财政的时候,国家选择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来对口支援,为对口支援的展开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其中,对口支援选择的地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沿边或少数民族地区;二是为国家做出重大建设或重大牺牲的贫苦地区;三是遭受巨大灾害损失的贫苦地区。重点领域则包括:民生领域、智力领域、产业领域。基于此,一条以政府支援、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为主的支援道路不断形成。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对口支援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口支援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机制建设不健全、补偿机制缺位等。为此,要健全对口支援领域的法律制度,健全对口支援的各项机制,改变补偿机制缺位的现状。

  全文见附件

  1. 对口支援与当代中国的平衡发展_曾水英.pdf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