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国史教育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国史辨析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会史 >> 妇女社会生活史
妇女史研究的新视野
发布时间: 2011-12-09    作者:曾维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2-01
  字体:(     ) 关闭窗口

  ——评铁爱花《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

  中国妇女史研究已走过百年历程。在新世纪,妇女史研究也面临突破传统范式的瓶颈和挑战。铁爱花新著《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8月)即以突出的问题意识、充分的史料发掘、传统实证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对宋代女性研究进行了多层次的拓展,开拓出妇女史研究的新视野。

  研究内容与问题意识

  该书抓住从唐到宋中国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即宋代打破门第观念、士人阶层队伍空前膨胀、士人阶层女性群体的数量也随之扩大的历史特征,对宋代士人阶层女性展开系统研究,体现了敏锐的学术眼光。

  该书问题设置和内容安排独具匠心。全书分上、下两篇,共八章。上篇“秩序、规范篇”包括:第一章《阴阳学说与宋儒理想的性别秩序》,第二章《宋代性越轨法律与旌表制度对性别秩序的规范》,第三章《宋代社会舆论对性别秩序的规范》,第四章《宋代士人家庭对性别秩序的规范》。下篇“女性生活篇”包括:第五章《宋代士人阶层女性在公领域的活动》,第六章《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阅读活动》,第七章《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休闲活动》,第八章《宋代士人阶层的夫妻关系与妻妾关系》。可以看出,该书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重点探讨以往研究中涉及较少或尚处空白的内容,问题意识极为突出。

  从逻辑结构看,全书乃是从秩序、规范与女性的实际生活入手,按照从社会到家庭、再到个人三个层面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上篇广泛考察宋代国家、士人社会、地方乡里以及士人家庭等对女性的规范。下篇从不同角度研究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生活。并从多角度、多层面透视宋代社会秩序、规范与士人阶层女性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将宋代女性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史料发掘与议题开拓

  妇女史研究的一个很大困难来自史料。一方面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历史上与女性问题相关的资料极其分散、碎化,搜集整理不易,成为制约妇女史研究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是史料的解读使用。古代正史、方志的列女传及墓志碑铭中,女性资料相对集中,但其书写者多为男性,往往站在男性立场上书写在他们看来符合儒家伦理教化的女性美德,这就给研究者辨析、使用资料带来困难。

  该书在史料发掘上用力甚勤,资料广泛来源于正史、政书、儒家经典、文集、笔记、墓志、碑刻、法典、家训、官箴、方志、类书、出土文献等。随着史料发掘的拓展,一些问题的讨论也深入到新的层次。如书中关于阴阳学说与宋儒理想性别秩序的专题,就是在集中发掘向来为宋史研究者较少利用的宋儒经疏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炼出其中反映的宋儒有关性别秩序的理念。又如书中关于宋代性越轨法律与性别秩序规范的专题,即是在系统发掘《唐律疏议》、《宋刑统》及《庆元条法事类》等法律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从唐到宋法律条文的变化来讨论国家法律对性别秩序的规范及其演变。总之,该书史料发掘与议题开拓彼此关联,相互生发,拓展了宋代女性问题研究的空间。

  方法理论与研究路径

  妇女史的研究要向纵深拓展,不仅需要史料的发掘,还需要研究视角、方法和理路的创新,而多学科交叉研究是一条重要途径。

  该书即在充分占有史料,坚持传统史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运用“社会性别”(Gender)理论,并借鉴社会学、法学、舆论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宋代士人阶层女性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成为运用多学科方法进行妇女史研究的成功范例。例如,该书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宋代国家、社会、家庭等对性别秩序的规范,多层次地揭示传统社会维护男女两性群体特征、角色定位、权力关系等的制度性因素;运用社会学中“社会控制”、“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理论对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的概念、构成及相应规范进行讨论;运用法学中“法文化”理论分析国家法律与女性生活的关系;运用舆论学理论分析宋代士论、乡评等对女性的规范及其影响。总之,该书多学科研究的路向,拓宽了宋代女性研究的领域,对探索传统妇女问题深具启发意义。

  当然该书在某些方面也尚有继续讨论的余地,如若对宋代士人阶层女性与其他阶层女性展开更多比较与差异性分析,当能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本阶层女性及宋代多样社会面貌的认识。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23317号-2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