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要新闻 | 影像记录 |  教育指南
中国概况 | 人物长廊 | 大事年表
国史珍闻 | 图说国史 | 60年图片
专题研究 | 理论指导 | 政治史 | 经济史 | 征文启事 | 学 者
学术争鸣 | 学科建设 | 文化史 | 国防史 | 地方史志 | 学 会
论点荟萃 | 人物研究 | 社会史 | 外交史 | 海外观察 | 境 外
特别推荐 | 文 献 | 统计资料
口述史料 | 图 书 | 政府白皮书
档案指南 | 期 刊 |  领导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周恩来研究
周巍峙忆周总理:搞《东方红》给文艺界机会
发布时间: 2010-06-28    作者:周巍峙    来源:北青网 2010-06-28
  字体:(     ) 关闭窗口

  事情定下来后,我经过和周扬同志以及部队领导等有关同志仔细研究,提出了抽调创作人员和演员、舞台工作人员的名单,并迅速拟出了创作方案和排练计划,再次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总理7月31日批准了我们的计划,并成立了以周扬为首的领导小组,负责日常领导工作。此时,距国庆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实际上,全体人员完全集合起来召开动员大会是8月12日,而进行彩排审查是9月15日,可见工作节奏是多么快了。

   周总理自始至终都亲自领导着《东方红》的创作,说他是这部大歌舞的总导演一点也不过分。据我日记和有关材料,周恩来总理至少参加过17次有关《东方红》创作的活动,讨论、观看排练及演出,讨论《东方红》电影的拍摄方案等等。那时,我每天都要和总理办公室联系一次,向总理汇报排演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向总理请示,或总理办公室的人通过我向剧组传达周总理的指示。可以说《东方红》每一重大问题的解决,每一个重大情节的安排,都有周总理的一份心血。

  党的诞生、秋收起义、遵义会议这几次历史事件怎么在大歌舞中表现出来,这是总理最关心的,他不但要求突出地表现这几次历史事件,还要求艺术上的尽可能完美。那些日子,周总理晚上接见外宾或者参加晚宴后,只要稍微有点时间,准要到人民大会堂《东方红》的创作现场,有时候是认真地看演员的排练,但更多的时候是和创作集体的同志讨论问题。

  在创作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东方曙光”这一场时,剧组没有找到现成的描写和歌颂共产党诞生的歌曲,我就亲自跑到音乐研究所去查资料,终于找到了当时一首民歌的歌词,题目叫《北方吹来十月的风》。我兴冲冲地拿给总理看,总理看了,觉得这首歌的歌词说明了马列主义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关系,也表达了毛主席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历史性结论。后来,作曲家李焕之参考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风格,为这首歌的歌词谱了曲。周总理反复读了歌词后,又对舞台布景提出了建议。他说,在这场天幕的左侧,要出现马克思、列宁的画像,在光芒四射的画像前,同时升起两面旗帜,一面是党旗,一面是绘有毛泽东青年时代头像的红旗,在这两面旗帜的导引下,行进着中国革命的队伍。

  在《东方红》描写解放战争这一场里,我们没有看到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只看到解放大军气势磅礴的渡江场面和占领南京时的欢乐场面,这也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建议设计的。

  是否在《东方红》里唱《游击队歌》,当时有不同意见。有人觉得,这首歌过于轻松,抗日、跟鬼子斗争哪有那么轻松?总理却认为这首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好听,群众爱唱,当时对动员学生参加革命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人民批准的作品。总理还说:有的时候需要雄壮的东西,有的时候也需要轻松的东西,有刚有柔,有统一也要有变化,革命是广阔的,革命的感情也应该是丰富的。

  一次,周恩来总理邀请来中国访问的日本芭蕾舞团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一起到人民大会堂《东方红》演出的后台。我也陪同。参观中,松山树子提出了一个灯光设置上的技术问题,她以为,这样的问题,肯定是陪同参观的技术人员回答了,可是没想到,周恩来总理随口就解答了她的问题。她很惊奇,一位总理怎么会了解这么细小的事情呢?当她知道,整个大歌舞都是在周总理细致入微的关怀指导下完成时,松山树子泪光闪闪,她说:“你们是幸福的,只有你们中国才有这样的总理啊。”的确,能在周总理领导下工作,我们真是幸福的。

    1. 回忆周总理处理对越关系二三事
    2. 周恩来总理与“每日汇报表”
    3. 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岁月
    4. “杜勒斯拒绝同周总理握手”是真是假
    5. 唐山大地震前后见闻
    6. 九一三事件后周总理解放老干部
    7. 《东方红》演出与原子弹试爆同日献礼之谜
    8. 随风飘扬的歌 绝不随风飘荡的人
    9. 文艺界反腐,该动真格了特约
    10. 解读文艺界反腐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政府网 - 全国政协网 - 中国网  - 中国军网 - 中央文献研究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6035331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66572307 Email: gsw@icc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