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最看重伯乐奖
人们说,吴阶平是一代名医,而他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是放在医疗教学上。他的教学生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了。
他不提倡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很欣赏培根(Bacon 1561—1626)的警句:“学问本身并不教给人如何运用它,运用学问的智慧在学问之外,靠观察体会才能得到”。他经常结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启发学生,说明解决一切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来自实践,否则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从实践总结出来的知识,更不能掌握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他说:“实践、思考、知识的自觉结合至关重要。三者缺一不可。”1987年,北京医科大学向吴阶平颁发了首届“伯乐奖”荣誉证书和闪光的银鼎。吴阶平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感想:“我平生获得的奖励不只一种,但我最重视的是北京医科大学授予我的第一个‘伯乐奖’。”
当年,吴阶平在筹办“北二医”的时候,在医院尚在建设中时,吴阶平已经开始贯彻他的教学要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办学方针,先让教师去各个医院参观、学习,了解医院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生,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北二医”的学生已遍布北京市的各大医院,并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
几十年过去了,他的学生仍然记得当年课堂上的情形:身材不高的吴阶平在讲桌后站定,首先把目光投向所有在座的同学,全场立刻静下来。他讲课效率高,讲得生动、具体,中心思想突出,思维逻辑严密,语言精炼富有哲理,引人入胜。学生们人人爱听,认为有趣,易懂、好记。
临床医生们最爱跟吴阶平一起查病房,听他主持病例讨论会。和讲课一样,他启发诱导并鼓励大家多思考多探讨。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吴阶平经常能从哪怕是一份常见病的病例记录或是一张普通的X光片上,发现和提出不寻常的问题,给人新的启示。这样的活动常常是座无虚席,气氛十分活跃,同行和后辈都很受益。
吴阶平领导的泌尿外科研究所是全国闻名的,几十年来培育了大批来进修深造的各地医生和研究人员,先后百余人成了各自单位的骨干,有些已卓有贡献。
作为一名医学教育专家,吴阶平一直对医学教育工作非常关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他告诉年轻人:“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负责的精神,高度的同情心,还要有精湛的医术和服务的艺术。”他经常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去大学作演讲、撰写文章,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迅速成长、进步。
他特别重视“服务的艺术”
作为医生,吴老的言行,深刻地诠释了“大夫”这个普通称谓的内涵。他的医术精湛毋庸置疑,而他细心体会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心情的点点滴滴,为医生与患者之间,增添了许多温情和理解。而这对病人,却是无论多高的医术,再昂贵的药物也无法达到的“心疗”效果。
吴阶平主张医生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他特别强调,医生首先要有过硬的医术,其次就要讲究服务的艺术,医生要善于发挥病人的积极性,取得家属的合作,以便很好的提高治疗效果,利于病人的康复。
吴阶平身边的学生们,对他的“讲话艺术”十分钦佩。每当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沟通不畅时,他们常常会请出他们的老师来做说服工作,而每每经吴老一番条分缕析地讲解,患者和家属就如春风化雨般释然了。
吴阶平一生有多重身份。他是医生,又是教育家,他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特别是他与周恩来总理的接触与交流广为人知。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后来他又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主席。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吴阶平就成为我国“医疗外交”中特殊的“大使”;他曾为朝鲜的金日成主席,印尼总统苏加诺,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等都治过病。他先后荣获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名誉院士、美国泌尿外科学会荣誉会员、香港外科医师学院院士、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香港中文大学授予的荣誉理学博士等称号。
从这些游刃有余的角色转换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吴阶平高超的医术,更看到他的为医为人,他的“语言艺术”,正是他“医者仁心”的写照,他用一生的努力,诠释着“好医生”的内涵。而美好的心灵,也把作为医生的吴阶平的人生演义得丰富多彩。在为他举办的从医60周年纪念活动上,人们将“国之大医”的称号送给他,作为一代名医,无论医术还是医德,吴阶平都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