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战略:陈长捷大叹上当
1949年1月,刘亚楼向林彪、聂荣臻主动请缨,要单独指挥天津战役,得到了林、聂的大力支持,担任了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兼天津前线总指挥,指挥天津攻坚战役。
对于平津战役的津、塘方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后经刘亚楼调查,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而且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危险,因此他建议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毛泽东批准了这一建议。
国民党傅作义集团的陈长捷率13万人防守天津。陈为防御作了苦心经营,他在市内各主要马路中心、胡同巷口赶筑380多座巨大碉堡,在一些高大坚固建筑物上修建强火力据点。为扫清防御射界,造就天津城外10公里宽的真空地带,还在这一带布了4万颗地雷。为了阻滞解放军攻城,他不惜动用10多万民工环城开挖宽10米、深3米的护城河,每天派人穿河砸冰。有这些防御工事为后盾,陈长捷十分自信,妄图“创造战史的奇迹”。
为“以打促和”,尽快促成傅作义放下武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3天内攻下天津。天津战役总前委书记林彪只限定48小时。刘亚楼表态时却出人意料,他不需要那么多时间:“辽沈战役打锦州,我们只用了31个小时。现在我有1300多门大炮和坦克装甲部队,再加上34万钢铁战士,30个小时内保证把陈长捷吹嘘的‘天津大堡垒’打个稀巴烂!”
依据林、罗首长的意图,经过周密的侦察和思考,刘亚楼提出了“东西对打,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思路。1月4日,他召开攻津各部队高级将领开会,定下作战方针:“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
1月13日,兵临天津城下。此前,刘亚楼敦促陈长捷仿效长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陈长捷派出天津市参议会的4名议员出城,声言与解放军和谈。刘亚楼一看即知敌军企图借机探听虚实,拖延时间。他决定将计就计,在做了一番布置之后,故意在城北接见敌人谈判代表,以造成我军攻城指挥部设在城北的假象。
陈长捷无意放下武器,谈判无果而终。刘亚楼为加深敌人的错觉,又说道:“我看咱们再加加温,从城北放它几炮,让陈长捷坚信我们从城北进攻。”刘亚楼声东击西的计策果然迷惑了对手。陈长捷把主力一五一师从城中心调往城北,加强了城北的兵力。14日上午10时,刘亚楼下达总攻命令。总攻发起后仅十几分钟,突击部队就打开了突破口,迅速在东西南三面9个地段突破城防,仅29个小时,即全歼天津13万守敌。陈长捷被俘时如梦初醒,大叹上了刘亚楼的当。
名将奇迹:白手起家,组建我国空军
平津战役结束后不久,刘亚楼被任命为十四兵团司令员。正当他准备南下大显身手时,毛泽东找他谈话,决定让他出任空军司令员,负责组建人民空军。对刘亚楼的调任,林彪十分舍不得,他甚至对刘亚楼说:“盼你不要去担任航空方面的工作。”还给毛泽东发去电报:“我们建议亚楼仍来前方指挥作战……如亚楼留中央不来,则我们前线指挥甚感困难。”
但刘亚楼深知建立人民空军意义重大,欣然赴任,从此开始了白手起家、艰难创建空军的工作。他向军委提出了以十四兵团机关和军委航空局人员为基础组成空军机关的方案,得到了军委批准。8月,刘亚楼赴苏进行购买飞机、派遣专家及援建航校的谈判。苏联同意帮助建立6所航校,卖给中国400多架飞机,并派出部分专家帮助中国建设空军,但是要照价付给苏联经费。1949年10月25日,刘亚楼被中央军委正式任命为空军司令员。此后,为筹办好第一批航校,他精心规划,雷厉风行,6所航校于1949年12月1日奇迹般地开学。
1950年4月1日,鉴于筹建空军战斗部队的条件已经成熟,刘亚楼向中央军委提出从陆军各野战军选调建制师、团领导机构组成空军部队领导机构的建议,得到批准。6月,第一支人民空军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不久,又成立了空军第三、第四师。航空兵部队建立后,在协同陆军解放海岛和保卫领空作战中显示了威力,宣告了国民党军空军在大陆上空横行霸道的历史结束。
刘亚楼坚决贯彻中共中央规定的“边打边建”的方针,派新中国空军投入了抗美援朝作战。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初次亮相,严重挫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涌现了王海、刘玉堤、韩德彩等一大批战斗英雄。人民空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名将风范:至死保持军人的风度
刘亚楼在空军厉行节俭,学习“一厘钱”的精神,一颗螺丝钉、一滴油地实行节约。在他的带头下,空军机关形成了不成文的规定:“起草文件必须用废纸,油印过的纸都要翻过来重新用。信封也必须反复使用,先用钢笔写,再用毛笔写,最后翻过来糊好再用。”
在生活上,刘亚楼十分讲究仪表整洁。无论事情有多繁忙,皮鞋总是擦得锃亮。这是他在苏联伏龙芝军校上学时养成的习惯,据说该校规定不会擦皮鞋者不准毕业。此外,他的衣角、袖口、领口不容有半点污渍,军衣、便装、西服,熨烫得不见丝毫皱褶。出访古巴时他曾有句名言:“就是坐在蒸笼上也要保持中国军人的风度。”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刘亚楼的衣服其实十分简朴,他的衬衣领口和衬裤总是补了又补,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感慨:“真不会想到,一个上将、空军的司令员,却穿这样的衣服。”
1959年,刘亚楼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按规定,有关部门要给他换一辆“大红旗”轿车,刘亚楼谢绝了这一好意。不久,办公室主任因“吉姆”轿车大修,领回了那辆“大红旗”,不料刘亚楼毫不客气地批评他:“我已经反复向你们讲过,我最厌恶那种房子越住越宽敞,汽车越坐越讲究,家具越换越漂亮,心思不用在工作上,而专门在享受待遇上打转的庸俗作风!”在他的严厉批评下,“大红旗”又被送了回去。
刘亚楼自己不搞特殊,也不允许对亲人搞特殊。他身为空军司令员,老家的所有亲属仍继续在家务农。大儿子刘煜滨从哈军工毕业,他说:“老子在空军,儿子不能再到空军,学什么专业就搞什么工作。”坚决不给任何特殊照顾。女儿刘煜鸿在空军气象局,也仅作为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工作。
1965年,正值壮年的刘亚楼因过度劳累患上不治之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保持着中国军人特有的风度!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于《开国上将·刘亚楼传奇》)